■已完工的门头及墙壁壁画,画中央为朱雀,两边绘有神兽、玉兔、凤凰,周围有彩色云朵、莲花纹饰。
■复印.
■临摹所用颜料均为原作所用的矿物颜料。
■着色。
■工作人员研究壁画的视频片段。
■抄写工作从去年夏天就开始了。
画朱雀、彩云、莲花
该壁画出自北齐文宣帝高洋墓,省博物馆正在对其进行修复、复制。
人们
河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郝建文及其团队
面试动机
省博物馆正加紧对北齐文宣帝高洋墓壁画进行修复。
文/记者 翟开旷
实习生付翠红
摄影/记者李青
河北省博物馆“十宝”之一的北齐高阳帝墓道壁画,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北朝墓葬壁画,代表了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目前,省博物馆正加紧对北齐高阳帝墓道壁画进行修复。昨日,记者走进省博物馆古代壁画复制室,近距离感受复制技术的神奇。
门和墙壁壁画被复制
“壁画是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从古至今,历经风雨,如今人们谈起壁画,总会提到汉唐,殊不知北朝壁画的艺术水平其实并不逊色于汉唐,只是在历史长河中失传了。”负责北齐高阳墓壁画临摹研究的副馆长郝建文说,我省是全国各朝代壁画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省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一批北朝墓葬壁画。其中,北齐高阳墓壁画场面宏大,形象逼真,洒脱洒脱,满壁飘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内容最丰富、面积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北朝壁画。
壁画临摹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已经临摹完成的巨幅壁画。郝建文说,这是高洋墓门壁上的壁画。门壁壁画高约4.6米,宽约4.4米,画面正中为朱雀,两侧绘有神兽、玉兔和凤凰,四周为彩色云纹和莲花纹。画中人物形象生动,神兽动作优雅灵动,画面清晰工整,色彩浓郁绚丽,犹如壁画刚刚完成一般。
壁画出土后逐渐褪色。
据了解,古代壁画的复制大致分为复制和修复两种。复制是考古工作中常用的方法,而省博物馆复制高阳墓壁画则采用了修复的方法。“我们这次采用的是修复的方法,根据现场照片、文字记载等多种材料,对局部脱落、褪色、错位等进行合理修复,这种方法在国内很少见。”郝建文说。为了做好这次复制工作,工作人员从去年夏天就开始动工,仅墓室门壁壁画的修复就耗时两个半月。
既然费时费力,为何要以修复的方式复制壁画?郝建文说,1987年高阳墓通道、门壁上的壁画出土时,光亮如初,极少保留当时的原貌。但拆除后,壁画逐渐褪色、陈旧。1995年根据褪色、陈旧的壁画绘制的复制品,其实已不是壁画出土时的原貌。“考古的基本意义,就是寻找历史的原貌。如果一味地不加区分地追求历史感、沧桑感,壁画中一些本质的东西就会因模糊而被弱化,可能在不经意间形成不准确的历史信息传递,影响观众的理解和参观效果。” 为此,省博物馆采取复制高洋墓壁画的方式,恢复出土壁画的原貌。
《复活》最困难的部分是画线
北齐高阳墓壁画的临摹,需要经过打稿、墨线定稿、临摹、勾勒、着色、调整等步骤,整个过程可以说是一次再创造。在临摹室里,郝建文带领张倩、王文礼、贾从飞等6名工作人员,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地、认真细致地临摹高阳墓墓道东壁上的壁画。
“这几个步骤中,勾勒轮廓最难,其次是上色。照片拍摄于1989年,由于拍摄设备和环境的限制,画面清晰度不高,缺少局部特写,所以需要把照片在电脑上放大后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壁画的笔法和艺术风格,反复练习体会,再勾勒轮廓。上色时,要以发掘现场的壁画照片和考古发掘报告中对壁画的文字描述为依据,逐字逐句过一遍,尽量做到与原貌接近。比如朱雀的翅膀,报告中就写了五种颜色,分别是白色、红色、粉色、褐色和青色。”
郝建文说,在颜料的选择上,他们主要采用原作所用的矿物颜料。单是墙面的颜色,就是将水粉的白色和卡其色,矿物颜料的赭石粉和卡其粉,以及墨水和蛤蜊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调配而成。比例稍有变化,颜色就会出现偏差。等墙面的颜色全部涂好后,才能施展具体的形象。
据介绍,郝建文带领的团队已完成墓道门壁壁画和部分东壁壁画的临摹,其余100平方米的东壁壁画将于9月完成。省博物馆新馆开馆后,“古代壁画”将作为10个常设展品之一,重点展示北朝墓葬壁画。届时,游客可到现场一睹北齐高洋墓壁画原作和临摹品的魅力。
(请线索提供者杨先生前往泰和电子城百联数码旗舰店领取摄影大礼包)
相关链接
北齐高阳文宣帝墓道壁画
1989年出土于磁县万章村高洋墓,主图为106人左右对称列队行进图,表现了皇帝葬礼的威严庄重,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北朝墓葬壁画。壁画长37米,最深处8米。墓道呈斜坡状,两侧及底部地面均绘有花纹,面积约320平方米。地面绘有由莲花、缠枝花卉组成的装饰纹饰,东西两壁绘有106个真人大小的礼仪人物和41只瑞鸟瑞兽。内容丰富,工艺高超,代表了北朝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