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城市殡葬业 Page 2.殡葬业宏观分析 3.殡葬业微观分析 4.殡葬业的机会与威胁 5.殡葬业的发展前景 Page 什么是葬礼? 葬礼是人类自然淘汰的过程,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葬礼原为古汉语中埋葬的用语,包括:遗体整容、墓地设计、丧葬礼仪服务、遗体运送、火化等。殡葬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性质是长期以来都是民政局领导下的事业单位。 Page 中国最早的专业殡葬始于西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殡葬逐渐走向商业化,葬礼和商业化的开始与火化都和佛教在中国的流行有关。 殡仪馆在中国的出现是作为近代西方文明传入中国的,近代中国殡仪馆最早出现在上海。 随着殡仪馆数量的增多,成本开始下降,并逐渐普及。此时的殡葬伦理,不仅注重“孝”“礼”“待死如生”,也开始注重殡葬服务、殡葬文化的传承。 Page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殡葬业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一样,也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殡葬业已经有殡仪馆、火葬场、公墓等3000多家,仅从业人员就超过4万名。朱金龙先生指出:“在政府财政的支持和社会各类资金的涌入下,我国殡葬业的服务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殡仪馆建设已投入数亿元。全国1500家殡仪馆中,近20%因设施和管理水平达标而被评为国家级殡仪馆,其中一级殡仪馆42家,二级殡仪馆101家,三级殡仪馆134家。来源: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网页面一是政府通过立法,调动可以利用的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通过宣传倡导、法律引导、政策引导,加速殡葬方式的彻底改革。二是政府制定有力的政策,引导殡葬业发展。在政策方面,明确对殡葬企业的扶持方式和手段,引导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将竞争机制引入殡葬企业,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政府的作用在于制定竞争规则,维护竞争秩序,让人民监督殡葬市场改革的成败,推动殡葬方式改革和殡葬业向纵深发展,为殡葬业发展创造广阔前景。2010年3月31日,民政部101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召开《殡葬绿皮书》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中国殡葬业发展报告(2010)》。报告主要提出了殡葬业发展的三大政策改革:(一)推行亲民殡葬政策(二)推行绿色殡葬方式(三)殡葬服务标准化。加强殡葬人力资源建设,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殡葬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殡葬业经营者主动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的需要。
近年来,通过开展殡葬职业教育培训、实施殡葬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殡葬人力资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殡葬行业人员数量不断增长,殡葬行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殡葬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资料来源:《殡葬业发展绿皮书》宏观分析与经济分析国家统计局2012年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2273元,增长16.0%,比上年同期增加313元,每人每月增加52元,其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占总收入的23.5%,拉动总收入增长3.6个百分点。 同时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增加对无收入、无社会保障群体的救济范围和力度,社会救济收入增长22.5%。一些地区提高了各项社会保障标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24%。宏观分析的经济分析1.收入分析未报告相关数据: (1)居民收入表C:\Users\\\市场风险信息\收入.doc (2)统计局城镇居民收入报告C:\Users\\\市场风险信息\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doc 2.北京市丧葬费标准表:C:\Users\\\市场风险信息\北京市收费标准.doc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可耕地只占世界的7%。 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
同时,中国还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不足1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保护土地资源是中国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中国的殡葬改革紧紧围绕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1985年2月,中国政府颁布了《殡葬管理暂行条例》,确定了积极、分步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封建迷信丧葬习俗、提倡节俭、文明葬礼的殡葬管理方针。并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凡是人口密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划定为火葬区,在火葬区提倡火葬。人口稀少、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地区,划定为土葬改革区,实行土葬。 数据来源:殡葬信息网 人口分析宏观分析丨作为拥有近14亿人口市场的特殊行业,中国殡葬业的容量和发展潜力是惊人的,孕育着无尽的商机。我们旨在分析中国的国情、国情、政情,掌握中国殡葬市场发展趋势,规划基点和商业路径,率先抢占中国殡葬市场先机。 宏观分析 人口分析 1、中国人口已进入老龄化阶段。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10%,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11.03%,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
到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可能达到4.5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宏观分析人口分析2、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湖南人口年龄结构为例,自1998年进入老龄化阶段以来,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2005年全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586.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27%,比2000年增加了1.98个百分点。其中,长沙市60岁以上老人近100万人。宏观分析人口分析3、我国人口死亡率为殡葬市场创造巨大潜力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900万人死亡。 按照最低标准殡葬费,如果人均殡葬费为2000元,那么可以估算殡葬业每年的市场价值为180亿元。如果加上骨灰存放、墓地采购等殡葬服务费用,殡葬业的总销售额将超过2000亿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众殡葬消费水平的提高,预计国内殡葬市场每年将以20%的速度增长。宏观经济分析社会文化分析殡葬产业化要坚持其文化特色,同时殡葬产业化也是殡葬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感情的深化。殡葬业的改革其实就是一场文化的变迁,是创新现有文化的新的祭祀、追思文化,是新殡葬文化与旧殡葬文化不断斗争的过程。
只有新型殡葬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殡葬业才能顺利发展。因此,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的殡葬文化,用科学的世界观、生死观武装人们的头脑,营造有利于殡葬业发展的殡葬文化环境,扫除殡葬业运行的外在障碍。还应当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建设现代新型殡葬文化不仅是本行业的需要,也是社会文化的需要。19 宏观分析 社会文化分析 教育水平逐步提高 价值观和文化习俗的变化 行为多样性的变化 Page 20 宏观环境 科学技术分析 科技殡葬是现代殡葬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人文殡葬、文化殡葬、绿色殡葬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手段和可靠保障。 据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2012年度重大环保公益行业科研项目《殡葬业污染控制与环境管理系统技术研究》第二期现场采样工作已完成,2012年7月10日至7月13日,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掌握了殡葬业污染的第一手资料。 第21页 微观分析(一) 就中国大陆而言,目前死亡率约为千分之六,也就是说,中国每年死亡人数约为820万人。(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号)》,全国人口为1亿) 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 截至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11.03%。
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可能达到4.5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 第22页 微观分析(二)——供应商 目前,我国各类殡葬设备用品生产企业约有3000家,主要生产火化机、殡葬车、冰箱、纸棺、寿衣(被子)、骨灰盒及各类追悼用品等。这些生产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市场分散,均以家庭作坊模式经营,主要通过上门推销的方式销售产品。由于对市场信息资源缺乏精准掌握,这种销售方式效率低、成本高,给生产企业带来很大压力。殡仪馆、公墓等殡葬服务部门作为殡葬设备用品的采购单位,也多采用实地拜访生产企业的方式采购设备用品。 由于行业资源渠道堵塞、产品供应商规模制约,殡仪馆往往需要到更多的厂家采购更多的用品,大大增加了采购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由于产品分散,殡仪馆在产品质量、性能、价格等方面缺乏指导和对比,大大降低了采购效率和采购质量。微观分析(三)——目标市场根据我国人口发展曲线可以推断,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比约为24%,2050年约为35%;2030年左右人口峰值预计为死亡人口的一个高峰阶段,市场空间很大。
第24页微观分析(四)——公众新中国的殡葬业是从旧中国穷困潦倒的殡葬业的废墟上发展起来的,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上万名从业人员的新兴特色服务业。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加入WTO后,WTO的原则对传统的中国殡葬服务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殡葬业不适应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殡葬服务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殡葬服务机构因违规、服务事故被媒体曝光。第25页微观分析(五)目前,我国殡葬管理体制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政企不分、政商不分,殡葬管理单位大多为事业单位。 它们不仅代表政府管理和规范殡葬业,还承担文明办等殡葬改革任务,开展殡葬管理工作,可以说是集管理、执法、运营于一体,这种三位一体的特殊运作模式,形成了殡葬业的垄断,造成了殡葬业暴利的事实。 Page 26 微观分析(五) 时至今日,我国殡葬业仍是垄断行业,其格局仍是“只有一家,没有其他”,即使少数民间资本勉强进入,也无力改变大局。 Page 27 微观分析(六) 殡葬管理 殡葬服务 Page 28 殡葬管理 殡葬管理是对殡仪馆、火葬场、公墓等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包括调查分析、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收集反馈、汇总分析、编制应急预案等。
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可以分为几大类:如殡葬人文管理、殡葬目标管理、殡葬消费管理等。从理论上讲,殡葬管理具体可以分为基础管理、核心管理、期望管理、延伸管理、边缘管理五个内容。第 29 页殡葬服务是一套为售出的殡葬用品提供一系列综合售后服务的服务。例如殡葬用品的包换、包退、保质、保量“四包”服务,以及殡葬用品售出后的一些附加服务,如场地布置、安装指导等,这些服务的有效运行必须有完备的管理制度来保证。 如在清明节或特殊节假日期间,也可上门服务,为住户提供骨灰存放、逝者周年追悼会布置等服务,但无需进行骨灰存放等基本服务管理。管理局限性:目前,我国殡仪馆对殡葬用品的管理还局限于会计核算、简单购销、被动等待的初级管理模式,很少有主动引导丧亲家属洽谈服务的。电脑化操作、科学化管理、规章制度化、仓库数据化管理等现代管理理念还很少使用,而这些在国外企业早已应用。因此,为适应激烈的竞争,必须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殡葬管理文件(1)国务院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C:\Users\\\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