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已撒入大海之中,亲属们又把花瓣投入海里,以供亲人相伴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船只陆续出发,鲜花一路相送,举行庄严仪式……昨日上午十时十二分,专用于骨灰海撒的船舶“国宾9号”从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码头启航,前往渤海湾。此次海葬活动系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民政部门共同发起的“2019年京津冀合作骨灰海葬首次航行”,共有来自北京市的31份逝者遗骨被撒入大海。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得知,这是今年所举办的第一场骨灰海撒活动,并且是多年来京津冀三个地区首次联合举行此类仪式。
海葬仪式上,工作人员呈上花圈,所有人肃立默哀,表达哀思。随后,在组织者的引导下,来自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的百名家属登上船体,戴上洁白的劳保手套,将盛放着逝者遗骸的环保布袋,小心翼翼地放入起伏的海浪之中,让亲人归于大海深处。
李爱玲女士带着女儿和亲人,前来为因病去世的爱人许先生送别。李女士表示,爱人生前十分喜爱大海,之前还带病前往东戴河海边散步。许先生生前希望以海葬的方式安息,家人已依照他的遗愿完成海葬相关安排。这种处理方式既环保,也是他生前所倾向的,所有亲属都对此表示赞同。
今年七十九岁的赵素然老人,领着儿子和女儿来送行老伴儿。骨灰撒入大海之后,老人又坚持走到船舷边,亲手把手中的花瓣投入海中。儿子任伟表示,父亲生前有晕车晕船的毛病,很遗憾没能远行,“老爷子生前就希望进行海葬,到大海里去仔细观赏这个世界。赵奶奶同样赞同老伴儿的想法,同时透露出将来也想尝试海葬的打算,她说道:“可以陪伴老伴儿一同前往海边感受一番”。
八宝山礼仪公司副总经理王德东表示,之所以京津冀三地今年才举办首次联合海撒活动,是由于过去缺乏统一的船只和码头设施。去年专用骨灰海撒船已经到位,航线和码头也确定下来,为联合海撒的首航提供了条件。王德东补充说,渤海湾水质纯净,交通方便,航线固定后能够满足许多老人未来合葬于海中的愿望。
根据相关资料,二十年间,北京地区实施骨灰海葬的案例累计达2.2万个。去年的记录显示,该市安排了70组骨灰撒海活动,实际播撒骨灰2957例。预计今年此类活动将增至80组。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际,骨灰海葬数量有望占到北京市年度火化总数的百分之四。当前排队等候的情况表明,家属提交申请后通常能在一年内获得安排。每次海撒仪式大约处理40例骨灰,每例申请最多允许六位家属参与。如有特殊情况还可安排加急服务。
王德东谈到,骨灰海洋安葬是京津冀区域资源互补的一种有效途径。将来,将建立海撒专用船只、码头以及三地专门队伍的标准化服务机制,共同树立基本公共服务合作共赢的新典范。(记者 蒋若静)
相关
市属公园推13处红色教育纪念地
今年清明时节,本市11座市办公园以及中国园博馆,将举办40项清明期间园林游览活动,引导市民游客回顾往昔、体悟传统节日的韵味。北京青年报消息人士自市公园管理机构了解,市办公园中设有13个红色文化教育纪念点,活动期间各公园将面向公众提供红色文化志愿导览服务。
今年清明时段,市辖公园将设置13个红色文化缅怀地点,诸如陶然亭公园的高石墓与慈悲庵,北京植物园的一二·九事件纪念地,玉渊潭公园的中国少年英雄纪念碑,颐和园的益寿堂,天坛公园的神乐署外广场上的“侵华日军细菌部队遗迹”等。北青报消息得知,本市公园机构将面向参与活动的集体游客,安排红色文化项目的预约服务并配备志愿讲解人员,例如陶然亭公园计划举行2019年“清明·陶然诗会”,届时红色文化宣讲者会在现场介绍高君宇烈士墓的相关背景,同时也会阐述“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主题展览的内容。
清明节有郊游观花的风俗,今年北京春季来临比往年早些,玉渊潭公园的樱花文化活动、北京植物园的桃花节、陶然亭的海棠春花文化节、中山的梅兰文化节这些春季观花活动在节日前已经启动,清明假期将迎来又一波赏花热潮。据悉,香山公园即将举办主题山花展,将设立枫林村、知松园、佳日园等特色景区供游人参观;天坛公园将邀请游客在百花园、月季园进行花间慢跑体验;景山公园正在展示“木海观鱼”的景致,体现传统京城的园林韵味,园内主路两侧种植的400平方米、3万余株郁金香,也计划在清明节前后对公众开放。
北青报方面获悉,今年天坛公园、香山公园、陶然亭公园、玉渊潭公园和中国园林博物馆将依据各自特点,举办冬季食品制作、民间风俗体验以及品饮贵州茶叶、绘制风筝等系列园内特色活动。陶然亭公园和香山公园首次在清明节期间提供时令特色点心,将民俗风情、饮食传统与节日庆典融为一体,旨在传承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增进市民的节日体验。
市民和游客能够通过市公园管理部门的政务微博以及各个公园的官方网站来掌握活动信息,并且获取最新的花卉动态。(记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