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入殓师的摇篮
产科医师被誉为白衣天使,她们迎接新生命的诞生。我们同样肩负着天使的使命,人生中充满转折,而终点却唯有一次。在人生旅程的终章,我们竭尽全力,让即将离世的人能够尊严、平静地离去。
——叶慧
死亡是讳莫如深的话题,为死人服务便更显神秘。
位于长沙的民政学院设有殡仪学院,该学院在殡仪领域内享有高等教育的地位,被赞誉为行业的“黄埔军校”,同时也是培养入殓师的重要摇篮。
梁小花担任此地的教师职务,主要讲授以下四门课程:殡葬仪式规范、生命哲学、人际交往技巧以及殡葬心理学科。
叶慧,一位新晋的网红,同时也是90后的美女入殓师,她的手机里收藏了多达20张逝者的妆容照片,而这些照片中的其中一张,正是她所教授的学生之一。
“入殓师”这一称谓源自日本,亦称作“纳棺师”。在我国,此类职业通常被称作遗体整容师。
殡仪服务员、遗体火化师、遗体防腐师、遗体接运工、骨灰管理员等岗位亦属同类,欲从事这些职业,必须通过资格考试,晋升等级,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梁小花提到,每年殡仪专业都会有像叶慧这样的女生毕业,她们不仅外表美丽,而且能力出众,同时紧跟时尚潮流。
此专业过往学生男女比例均衡,但近三年间,女生数量已逐渐超越男生。当前90后、95后一代,对此现象持开放态度。
目前,我国共有四所高校开设了殡仪专业,这些学校分别位于北京、重庆、武汉,长沙也有一所。
长沙的殡仪专业毕业生数量远超北京、重庆和武汉三地之和,以长沙民政学院为例,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大约在270名上下。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然而该专业的毕业生却无需担忧求职问题,他们一毕业便受到众多单位的争相录用。部分单位未能如愿以偿,不禁遗憾地抱怨道:“我们这次又未能成功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长沙民政学院于1995年迎来了“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的首届学生。时至今日,该学院已为我国殡葬领域输送了超过5000名专业人才。秉承“慈悲为怀,服务众生”的院训,殡仪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图/耿志方
殡仪学院培养的超过三百名毕业生,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殡仪馆,担任馆长或副馆长的重要职务。正如殡仪学院创始人王夫子所言,看到自己的学生得到行业的广泛认可和社会的普遍接纳,这让他感到无比自豪。图/刘向军
2·第一课:看尸体照
若不考量情感因素,一位逝者与一张家具在本质上并无二致。当一个人生命终结,其与一物无别。
——梁小花
新生在开学的第一天,将有机会目睹各式各样的恐怖画面,其中包括尸体,以及那些正常或非正常死亡的场景。
这算是一种训练。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便需接纳其中的种种。唯有克服恐惧,方能将事情处理得妥当。
梁小花宣称自己是一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她性格豁达,善于言辞,对鬼神之说持怀疑态度。人既然已逝,又何必惧怕呢?
当然,学生里也有信鬼神的,但信,并不意味着会怕。
外界人士感到困惑与好奇,他们猜测,频繁目睹死亡场景可能会让人产生幻觉。然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实际上并不会产生如此多的遐想。这仅仅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和其他工薪阶层一样,每天只是按时上下班,生活十分平淡。
当然,许多时候,要对死者心存敬畏。生与死,都是神圣的事。
对逝者的面部修饰,需力求重现其生前的容颜。对于年轻女性,应采用鲜艳且明亮的彩妆。而对于年长者,则更注重自然之态。
部分遗体存在缺失,可能是一侧的肢体不完整,或是面部仅存一半,甚至头部完全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复制。
系中开设了一门名为“塑形”的课程,其内容主要是制作黏土塑像。学生需要根据提供的照片,用黏土重现照片中人物的形象。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并非所有人都能掌握其中的技巧。
实际上,殡仪馆的流程通常较为简便,对遗体的处理并不复杂。除非家属提出特别需求,并愿意为此支付额外费用,他们才能获得定制化的服务。
梁小花曾带领学生们前往殡仪公司进行实习,恰逢一位老板的母亲不幸离世,该老板不惜花费30万元,精心挑选了一套殡仪服务。这套服务内容丰富,涵盖了从多样化的流程到遗体的处理,再到鲜花的布置等多个方面。
殡仪学院的学子们进行实验教学的场所,这里,他们将在导师的指导下,掌握为逝者化妆和美容等技艺。图/刘向军
此乃殡仪学院的教学专用实验室设施。学生们在导师的指导下,对“遗体”进行美容处理,力求尽可能地还原其生前容貌,以此体现对已故者的敬意。图/刘向军
3·有些陵园已经上市
死亡,宛如一扇门户,非但不是生命的终结,反而象征着踏入新篇章的开始……作为引路人,我见证了众多灵魂跨越这扇门,向他们叮嘱,旅途多加小心,期待不久的将来再相会。
——电影《入殓师》
当然,这个行业很赚钱,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
梁小花以实例说明,坐落于湘潭的湖南湘水缘长生陵园,九年前仅是搭建草棚起步,而到了去年,该陵园已成功登陆“新三板”市场。
天津某座陵园,本年度的营收有望达到两亿元左右,而该陵园的员工中,有九成出自长沙民政学院的殡仪专业。
梁小花向长沙客透露,她所在的公司新入职的员工,薪资水平普遍在8000元以上,公司还提供购房首付的预支,且在一年后,他们的工资有望突破万元大关。
早些年毕业的学生,有的已是部门经理,年薪更是不菲。
员工若已组建家庭,则每月向其配偶提供2500元补助;若尚未婚配,则将此笔款项转给其父母。
社会压力同样不容忽视,部分人对此行业持有忌讳,不愿与之交往。单身者中,有人在相亲时遭遇偏见。更有甚者,干脆选择与同行步入婚姻殿堂。
相对而言,在殡葬行业,同行结婚的比例,要比别的行业高。
因此,梁小花偶尔也会向学生推荐诸如《入殓师》之类的影片,旨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相关职业。
依照她的观点,大体来看,这个领域仍有发展潜力,因为其发展空间相当广阔。
不久之后,梁小花将踏上前往上海的旅程,进行实地考察。此举源于殡仪学院计划搭建一座新的实训室,旨在通过模拟特殊的死亡体验流程,使参与者深刻体会生命的可贵。
该实训室名为“死亡实训室”,其功能是用于《生死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此举旨在非盈利性基础上进行,并允许对之感兴趣的市民进行预约体验。
实训室内将设立名为“死亡之门”的区域,涵盖自然死亡、疾病导致的死亡以及意外事故造成的死亡。在此,体验者需先行撰写遗书并拍摄遗照,随后步入属于自己的“死亡之门”。进入后,他们将被化妆师精心装扮,完成化妆后,还将参与告别仪式。最终,他们将被送入火化炉。
经历了一次生命的终结,人们对自己存在的意义必然会有全新的领悟。
实际上,殡仪学院的学生所学的课程并不如某些人想象中那样令人畏惧,在课堂上,他们通常使用塑料制成的模拟人进行实践操作。图/刘向军
请注意,此处正在进行的并非一般场景,而是殡仪学院《殡葬礼仪》课程的考试环节。考试地点设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的一间礼厅。图中所示为受访者梁小花所提供。
4·何谓生死,谁能解
我们享有生存的权力,却无权轻率地放弃生命,每个人都应当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
——郑晓江
梁小花教授讲授的《生死学》课程,涵盖心理学、哲学、医学以及人文等多个学科领域,这类学科也被称为“交叉学科”。
在国际上,《生死学》已成为一门发展成熟的学科领域,而在中国,这一领域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
生与死,是不可避免的事,是顺其自然的事。
这门课程或许不能确保学生掌握技术,然而,它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死观念,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并促进自我改进。
郑晓江教授,这位国内知名的生死哲学研究者,不幸地在三年前选择了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与心理咨询师也可能遭受心理疾病困扰的情况相似。
这是件让人困惑的事。
幸亏每年都有清明节,我们得以借此机会缅怀已故的亲人,同时审视自己与死亡之间的联系。这并非一件负面的事情。
梁小花同样会在那个时段接受部分媒体的访谈。不过,她对于某些媒体的夸大其词并不感到满意。
去年“东方之星”不幸沉没,民政部门迅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行动。在这场行动中,她亲自带领了十几个学生前往事故现场,负责处理遇难者的遗体。
然而,部分媒体的报道却指出,“遗体显得异常僵硬,学生们便拥抱着逝者,用自身的体温来缓解尸体的僵硬,随后再进行化妆处理”。
非专业人士难以理解,然而专业人士审视后,却发现其描述不够公正。毕竟那些遗体已经高度腐败,轻轻触碰皮肤便会剥落,又怎能凭借体温来使遗体变得柔软呢?
谈到生命本身,她又笑了,说:做最坏的打算,活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