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白事,最让人犯难的一个身份,恐怕就是“亲家”了。
这种联系既不算遥远,也不算亲近,终究缺乏血缘纽带,完全是由于子女的婚姻关系才得以相互联结。
在参加葬礼时,他们对于随礼金的数额感到十分纠结。若数额过少,生怕女儿或儿子在婆家或岳父母家中失去颜面,今后在社会上难以立足。
给得过多,心中却想,平日里的交流并不多,彼此间的交情尚且未达到那个程度。
这种尴尬,其实很普遍。
亲戚间逐渐建立了一种共识。在礼金方面,他们一般会略高于一般的朋友,然而也不需要与逝者的亲兄弟姐妹等量齐观,通常维持在三百至五百元的范围。
这个数额,既体现了作为亲戚的身份,又保持了一定的分寸感。
亲家关系尚且显得复杂,而“准亲家”这一称谓则更加微妙。它指的是子女们已订下婚约,然而婚礼尚未举行。
若准亲家遭遇丧事,另一方前往表示哀悼时,在礼金方面需格外注重。按照我们这里的习俗,这笔钱至少应包含1000元,有时甚至数额还要更大。
这笔钱的分量很重,代表着对这门亲事的认可和诚意。
也是为了防止周围人的闲言碎语。若是给的钱不足,自然会有人在背后议论纷纷,这可能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不良影响。
主人家接受了这份丰厚的礼物,理应提供最尊贵的待遇来款待未来的亲家,视他们为至高无上的贵宾,唯有如此,方能体现礼节上的相互尊重。
说完了特殊的,再看看普通的关系。
已故者的亲属,无论是同胞兄弟姐妹还是晚辈侄甥,彼此关系亲近,所赠礼金应充足,最低标准应为五百元。
他们不仅需要投入资金,还需付出实际行动,例如协助守灵、接待来宾,这充分展现了家族间的团结与紧密联系。
然后是关系很好的朋友。这些人来,主要是为了送老友最后一程。
他们所送的礼金大约在两百到三百元之间,这一金额既体现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友情的重视,同时也不会过分凸显,以免盖过了主家亲戚的礼金。
对于较为疏远的亲戚,诸如远亲或邻里,送上百元人民币即可。
这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同时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交礼仪,避免空手拜访而显得无礼。
办一场丧事,对任何家庭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亲友赠送的礼金,其首要功能在于减轻主人家经济负担,同时也彰显了传统社会中邻里间相互帮助的优良传统。
送礼金的时间点也很有说法。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
宜在葬礼举行之日将之送至,那时主人家的大致事务已大致安排就绪,仪式流程亦已明确,前来吊唁、赠送礼品、共进餐食,一切均按部就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