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刘珊通讯员石谷金淑敏罗燕
雄伟的四角坪,伟大的秦文化。
数千年后,当那些古朴精美的云纹瓦当、绳纹筒瓦当、螺纹地砖、空心砖……在理县四格寨山顶被发现时,引起了轰动,也给了人们无尽的信心。
在考古工作者的持续努力下,四角坪文化遗址和一处处严谨、规整、对称的建筑群遗迹被从黄土上抹去,重见天日,彰显着秦帝国的民族意志,见证着国家祭祀变革和中国“大一统”的历史进程,诉说着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形成初期的风貌和精神。
理县四角坪遗址也成功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四脚坪在哪儿?它为何修建、为何在这里?它长什么样?给后人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带着更多的疑问,记者来到理县四脚坪遗址,透过每一件考古遗迹、挖掘者的故事,感受到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对话。
沿着保养整齐的土路,循着阶梯拾级而上,到达山顶,一个方形的平台呈现在眼前。
“这里是理县四角孜山顶,海拔1867米。四角坪遗址就在这里,距理县县城2.5公里。山顶已被人工改造成一个大台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四角坪遗址考古项目成员、理县博物馆副研究员赵娟讲述道。
赵娟是礼县本地人,她对四角坪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感到无比自豪,自己也与四角坪有着一段特殊的缘分。
“2009年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了这个遗址,收集到了一些瓦当、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赵娟说。2012年,秦文化考古队再次调查,发现西侧的夯土墙,收集到一些砖瓦。2019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礼县四角坪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了一个大型建筑群。
沿着外侧的夯土墙缓缓而行,映入眼帘的是云纹瓦、涡纹地砖、空心砖、排水构件……在原址上有序排列,看上去仿佛已有千年历史。
“从2020年开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文博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该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和建筑修复研究。”赵娟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四角坪遗址出土的遗物主要是建筑构件。“结合秦代标准度量衡器的尺寸,四角坪遗址建筑的尺寸完全符合秦尺,都是以尺为单位的。四角坪遗址在修建之初规划十分严谨。”四角坪遗址考古队队长、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侯宏伟说。
仔细观察遗址会发现,无论是以大夯土台基为核心的整体布局,还是分布在四角的附属建筑,乃至鹅卵石的铺设,都是中心对称格局,建筑构件规格、式样统一,风格统一。
建筑布局体现了建造者的思想认知,走进四角坪遗址,犹如敲开秦帝国建筑的大门。
从出土建筑材料的特征、制作工艺以及更大的历史背景来看,四角坪遗址是秦统一之后的秦帝国时期遗存,是中国境内唯一一座代表秦帝国时期国家意志的礼制建筑群,是秦帝国从王国向帝国阶段过渡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国家祭祀改革和中国“大一统”历史进程的物质载体。
站在四脚坪遗址上向远处望去,一边是大堡子山遗址,一边是西山遗址。四脚坪位于中心点,三点成一直线,远远望去相互呼应,构成了李县秦文化遗址的三大区块。
四脚坪遗址为何在理县呢?
追根溯源,礼县一带在商周时期被称为“西柘”,是早期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秦国最早的都城所在地。上世纪90年代,礼县大堡子山因秦墓的发现而声名鹊起。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的第二年,曾西巡,巡视过的地方有北狄郡(今平凉、庆阳)、陇西郡(今天水、陇南、定西)。陇西郡隶属于秦陇西郡,这里是秦人早期的都城,也是秦人的祖陵。”赵娟说。四角坪遗址是秦代大型建筑群,无论从规模还是层次上看,都极为罕见,推测这里很可能是为秦始皇西巡准备的祭祀遗址。
“礼县四角坪遗址的发掘,是早期秦文化项目的延续,到今年已经20年了。20年来,我们在西汉水上游、渭水上游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选取了重要的秦文化遗址和西戎文化墓地进行考古发掘。”侯宏伟详细介绍了四角坪遗址发掘的背景。
礼县本是秦人、秦国、秦文化的发祥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开元教授在《从秦始皇到刘邦》一书中说:“秦襄公是秦国的开国君王,他的宗庙是秦国的宗庙,在秦国历史上具有永远存在的特殊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现代秦史著名专家王子进表示:“西垂故地是秦人东进的精神源头,是整个秦族部落的故乡。”
“四角坪遗址原是秦帝国在礼县修建的‘天坛’,是秦人崛起之地!”甘肃省秦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赵文博这样定义四角坪。
一步步前行,透过考古遗迹,感受文明,每一处遗迹都是活着的遗产。
在四角坪、在礼县,这份厚度与底蕴浓缩成了一条记载秦文化的“历史大道”,从王国到帝国,千百年来虽蒙尘封,却掩盖不了它的辉煌。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传承?
源深则河水长流,根深则河叶茂盛,文物建筑不是历史的绝唱,而应该与时代相呼应。
“作为秦朝统一全国后修建的大型礼制建筑,四角坪建筑群无疑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体现,为后世同类建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范本。”赵娟表示,四角坪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丰富了中国古代民族祭祀建筑的发展脉络,增强了历史可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重现了历史场景,对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礼制具有重要价值。
透过事物,可以看到历史;透过事物,可以看到人。
对于赵娟来说,四角坪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意义深远。“当初决定申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时,我并不自信,担心入选不上”,赵娟说。但成功入选后,她血液里潜藏的文化自信和精神被彻底激活。“社会各界、各大媒体对四角坪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报道,我很自豪能参与其中,更自豪能成为澧县人。”
曾参与发掘和研究“大堡子山遗址”和“西山遗址”的西北大学考古学家、博士生导师梁云先生说:“理县荒凉的山谷里,蕴藏着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
从秦人的鼎盛时期到现代文明,秦人的进取精神镌刻在骨子里、藏在血液里,为这片土地留下了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历史照亮现在、启迪未来,礼县这座古今交融的地方,正以紧迫感和责任感再次出发,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