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民政部举行2023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副司长朱玉军就殡葬行业改革发展成效和清明节扫墓工作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法制日报记者
落实亲民殡葬政策,特别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殡葬需求,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成效如何?
朱昱钧
国家层面对殡葬惠民工作的部署始于2012年。2012年国务院首次印发的《“十二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将为逝者提供基本殡葬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内容,要求对城乡贫困人口和不留骨灰人员免费提供遗体运送、火化和绿色殡葬服务。2012年底,民政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殡葬惠民政策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全面实施殡葬惠民政策的总体要求、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
近年来,各地不断完善落实惠民殡葬政策的各项具体措施,在减轻群众殡葬负担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在惠民群体上,受益范围由过去的城乡贫困人口逐步扩大到当地户籍人口或常住人口;在惠民项目上,由遗体运送、贮存、火化、骨灰存放四项服务逐步拓展到面向葬礼、埋葬、祭祀全过程的基本殡葬服务项目;在惠民形式上,由过去的救济保障形式逐步过渡到普惠型殡葬服务保障形式。
目前,全国31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建立面向城乡贫困群众的亲民殡葬政策,通过减收费用或补贴的方式,提供遗体运送、贮存、火化、骨灰存放、绿色生态安葬等基本殡葬服务。北京、天津、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四川等9省份亲民殡葬政策已实现全覆盖。通过实施亲民殡葬政策,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困难群众基本殡葬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保障,群众殡葬负担得到有效减轻,促进了殡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央电视台记者
据了解,目前人们祭拜祖先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如网络祭拜、代祭等,民政部门如何为人们以文明、绿色方式祭拜祖先提供便利?
王金华
扫墓方式是群众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载体,许多传统的扫墓方式,如焚纸、上香、敬酒、下跪、放鞭炮、供菜等,一直延续至今。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扫墓方式也各有不同。近年来,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和移风易俗的推进,一些文明低碳的扫墓方式逐渐兴起,如鲜花扫墓、绿化植树、家庭追悼会、社区或集体公祭等,体现了文明现代扫墓的新风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近三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扫墓、代人扫墓相继出现,不同程度地满足了群众扫墓的需求。 据统计,去年网上祭扫人数首次超过现场祭扫人数。我们认为,祭扫方式是人们真实情感的表达,但必须合法合规,符合公序良俗,不得伤害民族感情、侵犯个人合法权益、危害社会公共利益。
民政部门作为殡葬服务主管部门,要想方设法为群众祭拜先人提供服务和便利,满足群众合理需求。殡葬服务机构要为群众以文明、低碳的方式祭拜先人提供相应的服务,如鲜花、安放处等。民政部门要加大祭拜先人公益设施建设,如建设海葬、树葬等不留骨灰遗体祭拜公共设施,建设网络祭拜平台,会同网信办、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管理和监督。
中国青年报记者
殡葬工作是事关千家万户、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当前,各地区推进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
朱昱钧
近年来,各地把提升殡葬服务能力纳入保障基本民生范围,不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持续推进殡葬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纳入规划、统筹推进。2016年以来,国家把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十三五”社会服务底线工程实施方案、国家“十四五”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社会服务设施底线工程实施方案和“十四五”102个重大项目,加强殡仪馆、公墓、农村公墓建设,推进老旧殡仪馆改造,实行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制度。 同时,民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推进火葬区殡仪馆补空白工作规划》,重点推动县级火葬区249处殡仪馆“空白点”建设,到“十四五”末推动全国所有县市基本殡葬服务设施全覆盖目标,为推进深化殡葬改革提供基本保障。
二是不断加大投入。“十三五”以来,国家累计安排中央预算资金51.5亿元,用于补助殡仪馆、公益骨灰龛等建设项目和火葬场等设备购置项目。民政部安排福利彩票公益金近7.7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参照中西部政策的东部省份殡葬基础设施和设备更新改造。近年来,各地也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如江西省政府累计投资2.5亿元用于公益殡葬设施建设;安徽省财政投资2.6亿元用于淮河行洪区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河南省财政安排1.4亿元支持殡仪馆和公益性公墓建设; 湖北省财政安排1亿元支持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河北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政府专项债券5.65亿元支持殡葬设施建设;江苏省财政共投入1.8亿元补助资金,用于经济薄弱、殡葬设施落后地区基础殡葬服务设施建设。
三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国共有殡仪馆2100余家、殡葬服务站1300余个、公益性公墓7.1万余座(含农村公益性公墓)、经营性公墓2400余座、公益性骨灰龛1.4万余座。随着各地不断加快殡葬服务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殡葬服务设施布局,全国基本公共殡葬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公益导向,完善基本殡葬服务制度,加大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严格规范殡葬服务和经营行为,推动形成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殡葬服务保障能力。
中央电视台记者
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行节地生态葬,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金华
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殡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约型生态殡葬的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群众采用海葬、树葬、深埋、隔间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消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2017年,民政部在全国80个试点地区(单位)部署开展推行节约型生态殡葬等8个方面殡葬综合改革试点。 涌现出江西等地全面推行火葬和绿色殡葬、山东省沂水县全面推行“惠民礼葬”、陕西省大荔县加强农村绿色公益墓地建设、湖北省谷城县公益墓地全覆盖等一批典型经验。《指导意见》发布后,得到各地积极响应和群众认可,社会效果良好。
第一,骨灰或遗骸的安葬方式更加多样。从各地做法看,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很多,主要有以楼、廊、厅、塔、墙等形式存放骨灰的立体安葬方式,占地小于国家标准规定的节地墓葬,树葬、花葬、海撒、散灰、骨灰结晶石等不留存骨灰的方式,以及葬改区无坟丘的深埋等,满足了群众的多样需求。我这次去陕西调研,西安决定推行海葬,海葬消息一出,立刻就有不少人报名,可见生态安葬方式还是受到群众欢迎的。
二是绿色生态墓地越来越受到群众的青睐。各地都在倡导生态墓地建设,“建墓不见墓”、“墓园如公园”、“见山见水不见坟”,一些公益性生态墓地尤其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认可。在墓地和墓碑的设计和选型方面,各地普遍向节约土地、生态化方向发展。如墓地面积在1平方米以下,单墓一般0.2-0.5平方米,双墓0.8平方米。墓地石化硬化减少,墓碑横卧,越来越小型化、艺术化。前几天去苏州出差,参观了木渎山陵园文化墓地。墓地四周鲜花环绕,绿草如茵,设计成园林式,让群众在缅怀先人的同时回归自然。
三是生态葬奖补政策出台。据了解,全国已有26个省份出台了推行节地型生态葬的具体实施意见,对选择节地型生态葬采取奖励补贴措施,加大节地型生态葬设施建设力度。北京市对每起海撒骨灰给予4000元补贴,八宝山革命公墓设有海葬和自然葬专门办公室,北京市民可前往办理登记;上海市进一步规范生态葬和海葬申请发放流程,小型节地型墓占全市总销量的80%以上;2022年,辽宁省骨灰海撒补贴标准将比往年增加近30%; 广西出台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开展不留存骨灰的节地型生态埋葬活动;浙江11个市、90个县(市、区)均出台完善生态埋葬奖补政策,建设节地型生态埋葬设施示范点200处。
随着各地加大生态公共安葬设施建设力度,落实相关惠民政策和奖励补贴激励措施,自愿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群众数量正在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群众接受和认同生态安葬方式,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发挥表率作用,相信节约土地的生态安葬方式将成为社会的主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