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12月14日至17日在上海举行,论坛公布了世界考古论坛奖,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从140多个推荐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十大重大田野考古发现之一。
该奖项的评审由世界考古论坛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委员会由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位学术权威和专家组成。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为何能赢得这些评委的青睐?
西汉海昏侯墓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关西村老丘村民组东北约500米的墩墩山上。
“截至目前,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1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1万余件(套)。”海昏侯墓发掘项目负责人、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军说。
考古发掘通过多种证据证明,墓主人正是西汉海昏侯刘贺,其中一项证据就是发现一块刻有“刘贺”名字的玉印。更有趣的是,考古发掘在刘贺遗体腹部发现了未消化的“瓜子”。
杨军介绍,海昏侯刘贺墓由墓体和车马坑两部分组成,不仅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墓葬,也是我国江南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车马坑墓葬。
“迄今为止出土的1万多件(套)文物,生动再现了西汉时期达官贵人的奢华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杨军说。
此次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土简牍5200余枚、木牍近百块,使众多古代文献时隔两千年重新现身,这是我国简牍发现史上的又一重大发现。
海昏侯墓出土五铢钱10余吨,约200万枚,其中1000枚为一串,首次证明“千钱一串”的货币计量制度最晚起源于西汉中晚期。考古发掘还出土马蹄金478枚,共重115公斤。
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风为双折屏风,屏风上绘有孔子及其七个弟子的肖像和传记,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孔子画像。
新理念下的海昏侯墓考古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海昏侯墓考古工作采用了一些新的理念。
杨军介绍,在海昏侯墓考古工作中,考古队没有按照以往的开门见山、集中力量发掘主墓,而是先进行顶层设计,在聚落考古、大遗址考古的基础上,确立了海昏侯墓考古的技术路线。
“这次发掘不是简单地对墓葬本身进行发掘,而是将墓葬发掘与今后的展示利用、大遗址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为申报世界遗产创造条件。”杨军说。
杨俊介绍,在整个考古与保护过程中,采用了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网测绘、航空摄影、三维扫描等数字化采集记录手段;还采用了探伤、X射线成像、红外扫描、高光谱、能谱分析等无损或微损分析检测技术;还采用了去离子水维护、土壤分离器、薄荷醇、氮气填充保护等文物提取与保护技术。
以实现发掘精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数字化,保证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展示利用的权威性、规范性、科学性。
例如,此次考古对整个海昏侯墓公园进行了网络测量,采用2米为点距、5米为线距,共设置9000余个测控点,确保海昏侯墓公园内任何一处出土的遗物都有自己的三维坐标数据。
(科技日报上海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