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思想与烈士|红色资源将永远携带红色内存
清明惦记烈士
红色资源永远承载着红色的记忆
关于世界四月的雨
在祭祖中,要小心,要赶走
在绿色中追逐春天
在党的百年奋斗道路上
清明节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发送强烈的悲伤
承载着红色的记忆
伟大的成就泽是时代
精神品质使人心坚强
我们缅怀革命烈士
我们秉持革命精神
让红色基因存在于血液中
让英雄精神代代相传
吸收无限力量,锐意进取
西青区红色资源丰富,杨六清军监委旧址(石家大院)、天津12.9救日运动纪念馆、霍元甲纪念馆、天津市西青区革命烈士陵园、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指挥部遗址展厅......这些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废墟,构成了西青的红色地图。他们在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清明时代,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地方,走过历史,与英雄对话,向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致敬,感受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无畏精神。
杨柳清市军监委旧址(石家大院)。
杨柳清军监委旧址位于西青区杨柳清镇益义街47号石家大院,现为杨柳青镇著名景区。
1948年,解放战争形势迅速发展。辽沈战役胜利后,东北野战军于11月23日进关,包围天津,准备发动平津战役。12月20日,晋西重要城镇杨柳清解放。12月23日,中共河北区八地方委任命徐海涛、董成斌、李轩等工作人员驻守杨柳清,成立杨柳清市军事监察委员会,设在杨柳清石家大院,由徐海涛担任军管委主任, 董成斌任副局长,李轩任市长。中央军委下设书记、组织单位、宣传单位、公安单位、工商单位、后勤单位。中央军委成立后,大力宣传党的政策,维护社会治安,平心丧气,没收了反动分子藏匿的武器,共缴获长短枪391支,弹药18753发,修理站1个,军装(鞋)3810件,杂粮17828斤,小麦17828斤。还成立了前备支援委员会,就地筹集了粮食,组织了10763人,动员了512辆手推车,收集了42种装备,4033件,有力地支持了天津战役。
1949年4月,中共河北中部八地方委员会与天津县达成协议后,杨柳清镇结束军事管理,归天津县管辖,成立天津县杨柳清镇人民政府。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该镇划归河北省,为县级镇,在河北省天津市特别行政管理局的领导下,8月7日,中共天津市委在河北省从永庆县迁至杨柳清镇石家大院。
杨柳清军监委旧址位于杨柳清镇玉河桥西侧,门前是流经天津的京杭大运河南运河,是晚清天津八大家族之一的石元始的原居, 主楼建于清朝光绪初年(1875年),是一座小型硬山修行,有200多间房屋,民国十四年(1925年),石家后裔全部迁居天津,1945年后被国民党军队占领, 国民党第92军、第94军相继驻扎。62军队的指挥。1991年,石家大院被天津市政府宣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同年12月31日正式启用。2006年6月,石家大院被国务院宣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总部现场展厅
平津战役是解放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对国民党军队发动的第三次战略进攻战役,是推动北平和平解放和华北解放的关键战役。平津战役天津方面军司令部位于杨柳清,在整个平津战役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949年1月14日10时,总司令刘亚楼下达进攻天津的总攻令。
平
津战役天津前线司令部旧址,1962年被河北省政府宣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天津市政府宣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改建后为“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指挥部遗址展览馆”, 并成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西青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2A风景名胜区、天津市历史建筑。
平津战役天津前线司令部旧址是一幢四合院式民居,原为当地的“大极钱店”。1949年1月2日,刘亚楼将军率领一支精干的指挥机关秘密驻扎在这里作为指挥部。在此期间,我军高级指挥官和战士多次在这里举行军事会议,部署平津战役作战计划,指挥前线作战。1949年1月6日,遭到国民党飞机轰炸。院子里,有仿真威利斯吉普车、刘亚楼将军乘坐的航空炸弹等文物。
平津战役天津前线司令部旧址展厅分为东警卫室、南展室、西参谋室、北作战指挥室四部分。其中,南侧的展厅以图形展示板和视频数据显示的形式对平津战役进行了简要介绍,东侧的警卫室、西侧的参谋室、北侧的战斗指挥室还原了刘亚楼将军指挥攻打天津的历史场景, 让参观者在了解平津战役大局的基础上,重温战乱年代。
天津12.9抗日救世运动纪念馆
天津市12.9救日运动纪念馆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李启庄街道望兰庄村,前身为天津市学生抗日义务教育点展览馆。2003年12月9日,纪念馆正式落成。2017年纪念馆翻新升级,2019年正式对外开放,年均参观人数达数万人次。
纪念馆分为纪念广场和展览馆两部分,总面积2000平方米。展馆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为砖混结构的展馆建筑,每年春夏两季,整个展厅都隐藏在鲜花绿意之中,环境静谧典雅,衬托出展厅的庄重宁静。
展厅内容分为“'129'、'118'大示威”、“528运动”、“到农村开展义务教育开展抗日救世宣传”、“进步学生在斗争中成长”、“王兰庄党支部诞生于抗日浪潮”、“发扬革命传统振兴中国”六个单元。馆内展品以照片、报刊、老同志回忆、视听资料等组成,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进步学生开展义务教育、开展抗日宣传和救国、发展农村革命力量的历史,以教育后代, 尤其是广大青年,不忘过去的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创造美好的明天。
1985年12月9日,天津市委、市政府在望兰庄志愿教学点旧址竖立了天津学生抗日救世义教点旧址碑。1986年被天津市委、市政府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天津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7年,天津学生抗日救世义务教育点展厅建在村里。2003年11月,经市文物局批准,展馆更名为天津市12.9抗日救日运动纪念馆。2010年被评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
天津抗日十二.九运动纪念馆的落成,填补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十二.九运动室内纪念馆的空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西青区革命烈士陵园
西青区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49年,原位于西青区杨柳清镇第十六街,文昌阁东侧,南运河畔。1973年搬迁至杨柳清镇新华路76号,多次改建升级。目前,园区占地30亩,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纪念设施包括烈士骨灰储藏室、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等。目前,主管单位为天津市西青区退伍军人事务局。
这
烈士陵园布局合理,环境优雅,有雪松、紫薇、桃子、西福海棠等20多个品种的2万余株绿苗,草皮3000多平方米。园内标志性建筑为烈士纪念碑,高24.13米,雄伟挺拔,肃穆庄严,碑体上刻有“人民英雄不朽”的八个大字。墓地设有可容纳2000人开展活动的纪念广场,以及893名烈士骨灰的烈士骨灰储藏室。还有一个面积400平方米的烈士纪念馆,里面有三个模拟场景,一个投影和一台电视,一个三面转弯设施,采用照明引导和电子解说的形式,展厅内悬挂着200多张历史、烈士事迹、教育活动等内容图片和384颗子弹, 陈列着钢笔、证书等烈士遗物。
2002年,西青区革命烈士陵园被天津市委、市政府宣布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来,西青区革命烈士陵园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组织开展了“忠诚”主题教育、基层爱国主义教育等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我国向烈士献白花,编排印制了一系列“英雄”宣传册, 《西青英雄谱》爱国主义教育书籍,每年接待3万多名干部和各界人士开展各项活动。
霍元甲纪念馆
霍元嘉,本名君清,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现居天津小南河村,是京武体育协会的创始人。他是武功出众、献身正义、传承家族传承“失迹拳”特技的知名英雄,先后在天津、上海震撼了西方大力士。
霍元甲故居位于西庆区小南河镇小南河村,建于清代同治初年,是一座青砖屋顶的小农舍。1986年,西青区人民政府修缮了霍元甲故居,修建了霍元甲墓地,以纪念在震中闻名的爱国武术家霍元甲。1991年,故居被列为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霍元甲故居再次翻修,扩建霍元甲墓地,设立为“霍元甲故居纪念馆”。纪念馆由霍元甲故居和霍元甲墓地两部分组成。故居坐北朝南,是一幢三合院式清代小宅,正面为明四暗五主屋,东西各有厢房,中殿宅内挂着霍元甲的遗体。雕像两侧是霍远嘉遇害后霍东阁写的吊唁词:侠侠一生,天下英雄。西屋是霍元甲生前的书房,墙上挂着孙中山为精武体育协会题词:“武魂”。东屋是霍元嘉的卧室。故居还陈列着霍元甲练武时使用的石锁、石墩、剑、七节鞭等兵器,以及精武体育协会的旗帜、徽章、会员证等珍贵文物。
墓地位于小南河村南侧,占地近一公顷,整体建筑采用轴线对称布局。它由上武殿、山门、纪念馆、碑區、神道堂、鸟居和陵墓组成。馆内设有霍元甲生平事迹展厅,展会包括少年淬炼、淑贞金门、武为国、天下精英武功四个部分。
霍元甲故居纪念馆落成以来,已有数万人前来参观、参拜,重温爱国英雄霍元甲的传奇事迹和感人精神。1994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也许英姿飒爽的样子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
也许石碑上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
但那些记忆
它一直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它永远不会消失
还有民族的灵魂和中国梦
渐渐地,它变得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