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后一幕通常以葬礼形式呈现,这既是逝者向尘世作别,也是生者追思故人的时刻。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离世向来是个含蓄被谈论的话题,同时也是一种值得敬重的情况。古人有言,逝者应当受到尊崇。
足以显现出我国对于死亡的尊敬。
在等级森严的朝代,这种状况体现得特别突出,主要是因为那个时代,大众对神灵鬼怪的观念极为虔诚。
专制政体下,控制民众观念也是重要缘由之一。
吴教授眼中的土葬
吴飞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学者,他曾经建议恢复传统的下葬方式,认为这是人离世时应有的尊严,而火葬则将逝者视为废弃物
吴教授认为,土葬能够让人体最后保有尊严,这种想法的形成,与他早年的生活体验和教育背景密切相关。
吴教授自幼便热衷于研读古书,并在众多古籍之中逐渐明确了自己的道路。
他热爱着书籍中的这些内容,并且为此出国深造。
在接触了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之后,吴教授掌握的知识面显著拓宽,许多专门领域的认知也获得了深化。
其实古时候的西方和我国古时候,对于死亡的崇敬是差不多的。
他们会不会为死去的人换上华丽的礼服,为他们画上精致的妆容。
把遗体安放进定制的棺木里,送葬的宾客都会着黑色衣裳,借此表达对逝者的哀悼。
我国古代,逝者常备诸多随葬物件,封建时代皇亲国戚甚至存在以活人殉葬的恶俗。
他们致力于构建一个隐秘的乐土,供逝者安息,使其在另一个世界也能享受生前般的美好时光。
我国非常著名的兵马俑,就是这样思想下的一种产物。
吴教授之所以最明确地主张土葬,是因为他强调身体发肤源自父母,若非遭遇非正常离世,理应保留完整的遗体。
而土葬就可以保证死亡者身体的一个完整性。
对于其家属来说也是一种情感上的慰藉。
吴教授倡导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对逝者的敬意,但这与当代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将逝者火化,这种做法在部分人眼中,显得过于激进。
毕竟土葬确实会破坏土地生态,侵吞土地资源,这对后代来说是有害的。
土葬和火葬其实都是情感的表达
土地的缺点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占用土地面积。
地球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为了满足人类居住和生产的需要,必须开辟更多空间用于建设房屋和工厂,这是实现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业和林业等自然生态领域,以及种植活动,同样依赖土地资源。
如果大量地实行土葬,修建陵墓就会占用现有的土地。
时常有人离世,日积月累,众多墓穴的建造会妨碍到人类必需建筑物的建设与进步。
尸体分解时会滋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弄脏土壤,也会弄脏地下水。
深埋地下的躯体会逐渐腐朽,腐朽期间会滋生许多微生物,其中有些微生物能够被消灭,另一些则无法根除。
这些能够存活下来的细菌将长时间留在土壤或地下水中,地球上的淡水本来就不充裕。
如果大量的细菌对地下水产生污染,就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细菌数量激增会导致某些病症,如同瘟疫一般。此类病症不仅会传染给动物,还会经由食物网最终影响到人类。
土葬是先辈传下来的习俗,不过我们还是得立足现在社会的进步,来审视这个议题,并且要考虑到现实情况,不能只顾着传统,还得兼顾实际条件,毕竟时代在变,观念也要随之更新,不能固守旧制,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跟上时代的步伐。
终究存续的生命需要不断存续下去,倘若细菌污染引发了某些疾病的祸患,那么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人的逝去。
最终,土葬耗费巨大,资源浪费,在古代中国,帝王及嫔妃离世时,会大兴土木修建坟墓。
根据出土的若干座规模宏大的墓葬可以知晓。建造这些陵寝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对于逝者而言,这样的工程并无实质作用。
如今人们不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建造一个规模宏大的陵寝,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损耗。
也是因为这种原因,国家才会提倡火葬。
尽管火化过程会处理遗体,许多家人还是选择领回骨灰,随后举办一个庄重的送别活动。
同样能够体现生者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又有些人,他们会对这些遗骨实施更为诗意的安置,以此抚慰逝者的心灵。
归根结底,不管是土葬还是火葬,都是情感的一种寄托。只要心意能够充分传递,其实方式并没有那么关键。
火化并非将逝者视作废弃物,这种观点完全是错误的。对于旁观者而言,个体的离世或许影响不大,然而对于家属来说,却是痛失亲人。
就算是采取火葬,也并不是将死者当成了垃圾。
情感的寄托
归根到底,土葬是千百年以来人们对辞职的一种情感寄托。
就算是当下社会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农村,还是会比较流行土葬。
一些规模较大的家族,常常把族人的遗体统一安放在一处,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先人的魂魄流离失所,以便他们能够辨认归宿的方向。
此外,叶落归根也是一句很常见的俗语。古人觉得人去世后遗体会腐化,最终化作大地的滋养。
就像秋天的落叶开春的时候,这些落叶就会变成大树的养分一样。
他们觉得牺牲自身以回报大地,就是回应了大地赐予他们的食物和水。不过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很多人已经察觉到遗体腐坏可能造成的问题。
动物和人类的死亡躯体,其分解过程与植物枯萎不同,无法自然回归土地,部分体内微生物可能对土壤造成不良影响,进而扰乱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
即便如此,在部分偏远地区,或者某些宗教观念较强的区域,民众依然坚持土葬。
尽管官方并未规定必须采用火葬方式,不过我们仍需遵循科学理念,竭力维护我们所处的这颗星球。
吴飞教授所言极是,丧礼确是一生中最终的体面。然而这份体面,关键在于眷属的怀念,是心绪的寄托。
结语
关于采用土葬还是火葬的问题,目前社会上看法不一,然而究其根本,都是寄托哀思与情感的方式,如同每年清明祭扫、追忆逝者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