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首次形象地展现了清代宫廷的真实面貌,系统呈现了清代宫廷服饰、用语、饮食、文化政策等方面的独特民族特色,深入分析了宫中女性、皇子、侍从等宫廷成员的权力分配和组织方式,具体说明了即位、生日庆典、求雨、丧葬等公共或私人仪式的举办流程及其信仰层面的文化内涵。
葬 礼
满族处理身后事的习俗有个重大更动,这点在清代官方文献中未见记载,即于17世纪末期不再采用火化方式。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福临都实行过火化,1661年以前离世的后宫佳丽也同样采用此法。从那以后,帝王及其大部分嫔妃转为土葬。偶尔存在特殊情况,比如皇太极某位嫔妃在1674年离世后以火化方式处理;这些年出土的一位清朝公主的坟墓(该公主于1678年在蒙古去世)显示,她同样以火化方式安葬;雍正皇帝的两个早逝皇子(次子于1728年离世)也采用火化,他们的骨灰被放置在容器中掩埋,没有修建坟冢。
新规定于1688年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安葬仪式时制定,此后一直被遵循。康熙皇帝剪短了头发,这是以往只有皇帝去世后才有的举动。他舍弃了丝绸衣裳,选择棉布丧服。他没让棺木在春节时移出宫外,反而取消了春节的庆祝活动。尽管北京刮着大风,他在服丧期间仍住在帐篷里“守灵”。最后,他将祖母的神位安放在太庙之中,这样便废除了明朝仅有一位皇后能够入太庙的旧制。
宫廷的公开典礼与私密典礼的差异,同样反映在帝后安葬仪式上。我曾在一项探讨中,梳理了《大清会典》和《钦定大清通礼》所载的公开安葬流程的各个步骤。尽管帝后安葬中的部分私密环节承袭了京城的诸多传统习俗,但其中也融合了不少创新成分,至少有一个实例证明,这些创新成分最终被寻常民众所采纳。
帝后下葬时的许多私下仪式,其实跟北京寻常人家遵循的并非儒家规矩的习俗差不多。逝者的遗体会彻底清洗,再换上最为庄重的朝廷服饰—朝服。在慈禧太后的陵寝里出土的衣物,都织有寓意美好的字样,比如“寿”“福”,同时还有佛教的标志。接着,遗体就包进五重丝织的陀罗经被里,这种裹尸布上绣着梵文和藏文织就的陀罗经,据说蕴含着神奇的力量。这些陀罗经是汉族僧侣和藏族僧人共同知晓的固定篇章。皇帝或皇后的陀罗经以金丝缎为面料,边缘装饰着五色金线。其他等级的逝者使用的经被则是白色底子绣着金丝图案,也有红色底子绣着金字款式的经被:或许这些是为五等或更低阶的嫔妃准备的,因为她们的灵柩涂成了红色。相传,这些殓布因有高僧对着它们诵读佛经和陀罗经而沾染了灵性,能够宽恕逝者过往的种种罪孽,助其魂魄往生极乐净土。此外,五重印有经文的锦缎外,还包裹着八重饰有龙纹的绸缎,最终使得整个殓布体系共有十三层。
家属穿戴丧服之后,便去向神明通报情况。在底层民众之中,只需向本地的土地公汇报,土地公属于超凡力量的官职体系之内。天子离世之后,既要在奉先殿向祖先禀告,又要在疆域内的六个地方向民间信仰的神灵以及历代先帝禀明。现有一份记录,源自1799年乾隆皇帝的安葬典礼,其中列出了诸多神祇与陵寝,具体包括长白山的山神,此山被视为满族的起源地,松花江的江神,陕西和四川的西部神祇与华山的山神,泰山、会稽山、衡山的山神,北海、东海、南海的海神,以及汉朝、唐朝、宋朝、元朝和明朝历代帝王的陵墓。
帝王灵柩系用中国特产的硬木——楠木打造而成,安放展示两段时间后,通常要迁往临时停放处,由漆匠施以九重油漆,并最终罩上一层金漆,以作装饰。灵柩表面似乎还涂有藏文梵文经咒。若遇严寒天气,则无法进行油漆作业,因而灵柩往往需置于地面静置数月,个别情况甚至长达数年之久。只要灵柩尚未下葬,逝者便处于受制状态,亟需神明庇佑。雍正皇帝离世十九日,他的灵柩被迁往他原先的府邸雍和宫,持续安放至1737年3月下葬。1694至1722年期间,这里曾是胤禛的王府,他离世后经过翻新整修。灵柩安置在胤禛昔日的永佑殿,正殿与后殿分别有六位汉族僧人和八位道人诵经。永佑殿中悬挂着胤禛的画像,画像前方设有供品。
焚烧纸糊的钱财、器具、仆役、宅邸等物件是华族丧仪的惯常做法,清代帝王亦步亦趋,如出一辙。数量惊人的纸制锭钱、纸币和纸制衣物被投入火中。用纸糊的物件是一笔巨额开销:单是慈禧太后治丧首年,此费用就估计达到120万两白银。在帝后安葬仪式中,许多真切的衣物和家具也遭到焚毁。钱德明是这样描述1777年乾隆皇帝的母亲孝圣太后的葬礼的:
成对出现的马匹和骆驼装载着床铺、器具以及粮食等物件,仿佛即将踏上长途旅程。马匹和骆驼的队伍后面,跟着马车、摇椅、轿厢、扶手沙发、各式椅子、小板凳、坐垫、箱笼和全套梳妆配件。这些物件总共分为二十八组,排成两列依次前行。生活器具、贵重饰品以及太后生前用过的物品,例如镜子与扇子等,由侍从们手捧着,分成数列行进。他们之后,有人恭恭敬敬地拿着她晚年所用的拐杖。
灵柩安放期间执行各项典礼的供品已搬往临时停放处,待她离世三载方得最终安葬,动物祭品除外,另有酒类饮品、纸制冥币、逝者生前衣物、家私器具等,理论上凡属逝者所用之物皆须焚化,供其在来世应用,唯独作为纪念赠予亲属及臣僚的物件不在此限。根据一位研究者的记录,乾隆皇帝去世满一年之际,在19种不同的追思活动中,总计焚毁了七百七十套服装。而在光绪皇帝下葬期间,所焚化的衣物数量为七百三十四件。
(本文选自《最后的皇族》,注释从略)
《最后的皇族:清代宫廷社会史》
罗友枝 著
周卫平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