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余年前,在湖北随州擂鼓墩区域,出土了一处拥有约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墓葬群,这就是声名显赫的曾侯乙墓。这一重大发现被称作“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中的佼佼者,为我国考古事业掀开了光辉的一页。
曾侯乙墓的体量非常可观,文物藏品极为丰盛,物品的精良程度也极为突出,在国内外众多古老墓葬中显得与众不同。出土文物的数量和品质都远超其他类似墓葬,被称作考古学上的非凡发现。
一、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
考古工作者持续付出艰辛,曾侯乙墓发掘出诸多宝贵物品,具体涵盖圆木500立方米,木炭31300公斤,精致器物15404件,国宝级青铜制品110件,内含编钟124件,武器4700余件,还有国宝级玉器528件。这些物品总重量为10.5吨。
整理并辨识后发现,这组文物上的铭文共计辨识出12600字,这些文字资料显著加深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补全了关键的史实记录。
这次出土的发现对探明古时候文明很有意义,为历史探究贡献了难得的物件证据和文献记载。
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具有非凡意义,被称作“文物之冠”。其中,有全球公认的最早二十八星宿图,还有先秦时期体型最大、分量最重的青铜酒器,以及目前出土的最古老竹简。另外,墓穴中发现的金器在先秦墓葬中非常罕见,包含一件重达2156克的金盏,是已知最重的先秦金器。
曾侯乙编钟确实值得格外关注,这套乐器不仅十二律齐备,每个钟都能发出两种音色,更被称作古代乐器的巅峰之作,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青铜乐器。尤为令人称奇的是,这套编钟在地下沉睡了超过两千年,最终依然能够发出声响。
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保存得极为出色,青铜器看起来几乎和刚铸造时一样,漆木器上的色彩依旧鲜明,竹简上的墨迹也依然清晰可辨。尤其是那些配套齐全的编钟、编磬等乐器的保存状况,在全世界都堪称无与伦比,它们为探究古代文化和音乐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依据。
二、爱吃鱼的美食家
曾侯乙墓出土的陪葬器物里,有不少餐具上留有食物或调料的痕迹。比如,一件青铜做的煎鱼盘子下面垫着木炭,盘子上面有鱼骨头,虽然鱼肉已经烂掉了,但通过观察骨头的样子,工作人员判断这是鲫鱼留下的遗骨。
另外,在青铜煎鱼盘旁边,还出土了两个里面塞满鱼骨的青铜大鼎,这说明曾侯乙特别喜欢吃鱼做的菜。这些鼎里面不仅有鱼骨,还发现了花椒、山植皮、山植果、芒耳等多种香料,可以看出曾侯乙是个非常懂得享受美食的人。
发现的煎鱼盘和大鼎里都找到了梅核,这说明古代在烹制鱼类时,除了使用各种调料,还会用到梅子。鱼腥味主要是由三甲胺造成的,这种物质能够和酸发生反应变成没有气味的盐。所以,梅子里的醋酸对于消除鱼腥味特别有帮助。这项去除异味的化学过程,如今看来十分简单,然而早在2500年前,曾侯乙的厨师就已经熟练运用这种技巧,这充分证明了那个时代高超的烹饪水平。
曾侯乙墓出土的鱼骨里,发现了梅核,这或许是我国饮食文化史上,最早发现的实物证明。
中华料理的精湛技艺广受国际推崇,讲究色彩、香气与口感的和谐统一,对烹饪火候的精准把控,制作流程的严谨规范,以及调味手法的巧妙运用。
人类最初以生食为主,会吃未加工的动植物,后来开始制作熟食,熟食的制作方式从直接用火烤,慢慢转变为用水煮,最终形成了蒸煮的方法。
但是,仅仅依靠煎炸烹炸等传统做法,还是无法充分满足人们对食物色香味的需求。必须等到烹饪技艺提升到掌握火候的阶段,才能精准地满足这些要求。
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便借助鬲、鼎、斧等工具实施蒸制,却尚未见到用于煎炸的器具。不过,曾侯乙墓出土的煎鱼盘,表明我国在东周阶段就已经掌握了煎炸鱼肴的烹饪手法。
因此,曾侯乙墓出土的煎鱼盘,既反映了曾侯乙本人的饮食偏好,也证明了我国煎炒烹饪方法历史悠久。
随着厨艺日新月异的发展,丰富多样的菜肴随之出现,这恰恰体现了先贤们卓越的才智。
三、奢华至极的品酒大师
曾侯乙除了爱吃鱼,对酒也颇有研究。
品酒时,曾侯乙很在意酒的品质,夏天他会让酒变凉,冬天则让酒变暖,目的是为了把酒里的杂质去掉。
这件出土于他墓中的“青铜冰鉴”,是战国时匠人为迎合其饮酒喜好而精心打造的卓越手工艺品,位列“曾侯乙墓八大国宝”之中。
这件冰鉴具有控制酒度的作用,构造分为两个部分,外部是鉴,里面放置着缶。
鉴和缶的间隙可以容纳夏日放置冰块来降温,也可以在冬季储存热水用来保暖。通过这种方式,酒能够实现冬天温暖,夏天凉爽的效果。
曾侯乙为了提高饮酒的格调,也选用了青铜尊盘,以此展现其高雅的气度。
尊和盘是两种不同的酒具,尊用来盛放酒液,盘用来盛放清水。将尊放在盘里,既能用来冰镇酒,也可以用来加热酒。
品酒当然需要好酒,而好酒的存放之处就是大尊缶。大尊缶属于古代的盛酒器具,据现有资料,它是先秦时期我国发现的最大、分量最重的一件酒器,享有“酒器至尊”的美誉。大尊缶在出土时里面仍有酒液,经过两千五百年的封闭保存,酒液没有发生渗漏,充分展现了它极好的密闭功能。
鉴赏佳酿需要借助诸多巧妙的器具,这些器具的发明体现了曾侯乙对生活品质的卓越追求,这种追求是我们难以比肩的。
好酒常配佳肴,所以,制作精良的配菜也是不可或缺的。彩漆木雕龙凤纹盖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虽然文献资料仅将其当作容器,用来放置咸菜、肉汁等佐料,但曾侯乙墓出土的这件实物,其制作工艺十分高超,构思相当巧妙,特别是两侧的提手雕刻,充分体现了匠人的高超技艺和精湛的工艺水准。
曾国,其名在春秋战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里并不耀眼,几乎找不到任何记载,就连留存至今的文献资料中也难以寻觅其身影。
1978年,曾侯乙墓被发现,让曾国这个隐秘的国家在两千多年后声名远扬。众多珍贵文物,特别是编钟,彰显了曾国在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上的非凡建树,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曾侯乙,这位史书中鲜有记载的墓主,因墓葬的出土而备受瞩目。仅从他对饮食的偏好上,就能看出其生活的品味和气度,实在令人惊叹。
湖北随州,历来是北方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历来是军事上极为重要的地方。春秋战国期间,随州一带是楚国向中原地区扩张的必经之地。从地理位置来看,随枣走廊和南阳盆地构成了当时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关键地带。
曾侯乙墓的出土证明了战国时期曾国真实存在过,这个弱小的诸侯国君主就是曾侯乙,他墓中发现的众多器物,证明了他确实非常喜爱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