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过世的时候,大家挑选一个好日子,把丧事安排妥帖。
部分条件较好的家庭,在处理离世者的相关事宜时,倾向于追求一定的仪式感,动用数万元资金。
许多家庭,葬礼操办得风光,可亲兄弟之间,关系却紧张得不得了。
那边刚刚去世,这边就为家中财产展开纷争,还在为照顾长辈的费用而争执不休,从前长辈安排子女接受教育,购置居所,决定谁外出工作,如今都成了引发冲突的原因。
亲人离世,家庭便不复存在,这是一种非常恐怖的结局,令人不寒而栗。更加令人心惊的是,手足之间持续对立,彼此间的怨恨远超局外人,言语行为都极为刻薄。
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去做这几件事,以免给大家留下回旋的余地。
01
第一种忌讳:互相报复,损人不利己。
在黎巴嫩,有一座奇怪的房子,非常薄,看起来就是一堵墙。
能够看出,这处住宅的用途很不完备,并且部分空间,简直不能作为住所使用。
房主见到居所时十分喜悦,由于宅邸落成后正好阻隔了后方另一座宏伟大宅的景致。
那所面积小的房屋的拥有者,与那所面积大的房屋的拥有者,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俩,他们由于家产划分不公,最终反目成仇。那个年纪较小的兄弟,在盛怒之下,便重新建造了那所面积小的房屋。
那间简陋的屋子,人们称作“仇隙”,时常有人前往那里留影,意在告知亲属,不要效仿“他们”。
重新融入尘世之中,身边依旧有众多同伴,他们与许多人相似,为了遏制对手的进步,或者意图加害对方,便采取过火手段——损人不利己,两败俱伤。
比如,家父家母费尽心力建造了一处居所,将其中四间分配给长子女,又将四间划拨给次子。
老大和老二发生了争执,老大执意要独自拆毁房屋。这致使老二的居所变得岌岌可危,老大又另外投入资金建造新房。最终没有一人获得胜利。
譬如一头牛,老大老二都能使用,老大却想独自占有,便偷偷把牛卖掉,自己拿了钱,次年,各家耕地都遇到了麻烦。
莎士比亚说过:“报复不是勇敢,忍受才是勇敢。”
采取激烈手段,进行报复行为,必定导致相互受损。让自己身受重伤,又把对方拖入困境,这种做法毫无意义。两方的财产损失严重,最后不过是让旁观者看了一场闹剧。
懂得暂且忍耐,时间久了,你那想要反击的打算,就会自然而然地消散了。其实,情绪化的举动是祸根,我们应当做个有理智的人,而不是行事鲁莽的鬼。
02
第二种忌讳:没有远见,仇传下一代。
扪心自问:仇恨,是传家宝吗?
武侠作品中常见一种情节,即当主人公的父亲与人结下梁子,他就要替父出头,实施报复,例如《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就曾为父亲讨回公道。
仔细审视,不过就是“弑亲之恨,势不两立”罢了,武林里头,哪有什么能持续数百年的冤冤相报。
回到家中,你把对亲人的怨恨,也视作珍宝,供奉起来,要求后代永远铭记,这实在荒唐可笑。
后代依照你的遗愿去实施报复,便会触犯法律;后代若选择顺从,又会被指责为不孝。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一个非常贪婪的人。
他的兄长严监生,在生命终结之际,并无后代。因此,他打算将严贡生的幼子收为嗣子,以延续家族产业。
严贡生对过继之事表示反对,另寻门路,试图经由官方途径,强行夺取严监生的家产,并将严监生之妻赵氏逐出家门。
幸运的是,当地官员并非愚钝之人,明确赵氏在家中应享有的位置,又将严贡生的次子收为赵氏的嗣子。
把仇恨传递给了下一代,无疑是“恶果在家族内部循环”。
最正确的做法,就是仇恨带到棺材里去。
每一代人负责每一代人,敌意会因生命历程而消弭。若能将高尚品德、良好声誉,以及财富资源,妥善传承给子孙后代,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03
第三种忌讳:格局太小,拒绝对方的示好。
与人交往时,存在一种策略,即“接受对方伸出的合作邀请”,一旦双方携手,便能够共同推进事业,并有可能取得成功。
为何家庭成员之间,你不能接住彼此伸出的援手呢?因为你视对方为敌人,始终不肯释怀。
三国时期,诸葛靓原籍曹魏,与姐夫司马炎产生矛盾,于是前往东吴任职。
西晋建立后,司马炎担任晋武帝,屡次邀请诸葛靓到朝廷陈述事务,并委以官职,但诸葛靓始终婉言谢绝。
某日,诸葛靓与姐姐相见,司马炎也特地到场,诸葛靓藏匿于厕中,始终不愿现身。
司马炎说:“还记得我们曾经的情分吗?”
诸葛靓表示,他非常遗憾没能卸下自己的伪装,结果又遇见了你,对此他感到十分懊恼。
彼此共处日久,摩擦在所难免。源于前人的怨怼,自身对某些家人心存成见,也是难以避免之事。
然而,不妨思量一下,前辈们已经离世了,我们却依然纠结于他们留下的纷争。这种做法实在是胸襟狭隘。
许多知名人士,声名显赫,却未能名垂青史。我们都是平凡之人,何必让怨怼绵延不绝?
要明白吃点亏其实是好事。对方愿意表示友善,就是愿意承担一些损失。你随它自然发展,也适当吃点亏,不必顾及面子,这样就能拓宽心胸,同时消除了冲突。
世间纷争,对生命体及人类社会而言,犹如微尘,不值一提。倘若你觉纷争严重,则表明你的眼界不够开阔。
04
思想家托·霍布斯曾言,当人们认同某个观点时,会将其称作个人看法,而当人们感到不安时,则倾向于将其视为极端言论。
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问题的结果,原因等,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之所以见到仇视,是由于视角非常“锋利、偏激、局限”。假如你全方位审视事物,便会明白冲突是关联中的构成部分。
从高处俯瞰,可以察觉到手足之间不仅有嫌隙,更有共同成长的欢乐,在父母那里相聚的欢欣,以及彼此关照,周转资金,谋求职业等便利。
不能因为视线中混入一点尘埃,就断定全局都是黯淡的。需要明亮视觉,发现景致,耐心守候沙尘落定后的晴光。
你可以不爱,但不应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