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丧葬革新,要求逝者遗体实施火化,骨灰可安放在公共墓园,或实行深埋不建坟冢,亦或选择植树、花卉覆盖、不保留骨灰散撒于自然等生态安葬形式,主要意图在于制止随意下葬的行为,减少土地和树木的消耗,维护自然环境,提倡简约节俭的丧葬活动,摒弃守旧不合时宜的丧葬传统。
推行农村殡葬改革:
能够有效节省土地和林木资源。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大约有十万平方米的土地被用作墓地,同时消耗了超过五百万立方米的木材。但我国的人均土地数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三十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一亩四分之四,在全球排名第113位;森林覆盖率不足百分之十四,人均林地拥有量位列世界第118位。
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步。举办隆重葬礼、举行铺张仪式,丧葬活动过于繁琐;封建迷信商品随处可见,耗费人力物力,这就是传统丧葬的状况。过时的丧葬方式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格格不入。实施殡葬改革,旨在引导民众自觉摒弃封建迷信行为,革新陈旧丧葬不良习惯,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发展。
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因治丧活动引发的民间矛盾屡见不鲜。依照传统习俗,家中有人离世,需在家中停留两到三天,操办丧事期间,爆竹声此起彼伏,哀伤音乐不绝于耳,严重干扰了其他村民的日常生活,因治丧引发的土地、林地等矛盾较为常见。因此,实施殡葬革新,也有助于乡村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