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浏河墓地官网

官方热线: 021-31423825

24小时热线:13671682876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021-31423825, 13671682876(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浏河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重庆武陵惊现战国古墓挖掘时墓壁竟垮塌四次(图)

发布时间:2025-06-26 09 浏览: 29

核心提示

6月14日标志着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为了探寻万州的历史痕迹,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6月5日,记者抵达了武陵大丘坪墓群消落区的发掘现场。此举旨在让更多市民对万州的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了解。记者向涛负责了此次采访的图文报道。

武陵镇坐落于万州西南部的长江之畔,与城区相隔大约37公里的路程,正好处在万州、石柱以及忠县三地交汇之处。该镇辖区内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遗址和墓葬,既有代表峡江地区中小型古市镇的涪溪口遗址和下中村遗址,又有以大丘坪墓群和柑子梁墓群为代表,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巨型古墓葬群。

今年四月初期,万州区博物馆对武陵大丘坪墓群展开了新一轮的较大规模考古挖掘工作。

近两个月内,我们在消落区成功挖掘了四座古墓葬。目前,尚有战国土坑墓尚未完全发掘。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墓葬是近11年来万州地区发掘的最大规模古墓,其规模在万州已发掘的地下古墓葬中仅次于一座2003年由万州区博物馆发掘的古墓。

此次出土的超过五十件墓葬遗物,为探究三峡库区的墓葬风俗以及民间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现场

广阔田野中现出一座“凸”字形深坑墓

是万州近11年来发掘的最大土坑墓穴

6月5日上午,记者前往武陵镇下中村。

据相关资料显示,大丘坪墓群坐落于武陵镇东北侧的下中村七组,正位于长江北岸的一级台地之上,与武陵镇相隔大约700米的距离,海拔介于150至160.5米之间,占地面积大约为6万平方米。

记者观察到,该墓群被水环绕于三侧,一面则紧邻山峦,随着水库蓄水导致水位上升,此处地貌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狭长的半岛形状。

大丘坪因此地有两片相邻的宽阔田地而得名,这片田地的南部地势相对低矮,旁边还分布着一块较小的平坦区域;而在西部较高的地方,则有一片狭长的丘陵地带,它与柑子梁墓群紧密相连,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大丘坪墓群的核心区域。

当地村民透露,这片广袤的田野和零散的平坦土地,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土地改良工程时,通过削低山峰、填平山谷形成的。原本的地貌是两座山丘,改良过程中,最高点的高度被削减了两米以上。在墓群被挖掘之前,地表主要是连片的水稻田、零星菜地、果园以及鱼塘,其间散布着数座民居。地面上种植着水稻、蔬菜以及柑橘等作物,同时还能看到不少汉砖的碎片,以及汉至明清时期的陶器和瓷器的残片。

沿着田间小径穿梭于数片玉米田之间,绕过蜿蜒的乡间小径,不远处的一片空地上,一个巨大的“凸”字型土坑映入眼帘。“瞧,前方那个大坑就是墓室。”参与挖掘工作的刘江指着说,这座墓室是本次挖掘的四座墓穴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座。

抵达墓穴挖掘地点,环顾四周,发现墓穴周边并无任何树木,一片开阔的农田尽收眼底,而在墓穴前方大约三十米的位置,便是壮阔的长江,此时有数十名工人正在墓穴内进行挖掘和挑土作业。

该土坑墓的墓室长度超过7米,宽度超过6米,墓道长度大约7米,宽度大约4米,目前挖掘深度已超过6米,尚未触及底部。根据前期钻探结果,推测该墓的深度可能超过7米。区博物馆馆长岳宗英在介绍时提到,此次发掘共发现四座墓葬,包括两座东汉时期的砖石墓、一座西汉时期的土坑墓以及一座战国时期的土坑墓。这三座墓葬的规模均不及这座战国墓,它们已全部竣工,而这座墓葬则是近11年间在万州地区出土的最大土坑墓,工程量颇为繁重,预计将在本月底完成。尽管该墓多次遭受盗掘,但它对于研究三峡地区的丧葬传统以及巴楚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故事

墓壁四次垮塌,次次有惊无险

三名考古队员已两月未回家

该墓葬位于地势较低的区域,周边农田时常遭受水浸,土壤含水量大且质地偏软,初四时此地已被江水覆盖,直至中旬方才逐渐退去。负责该战国时期古墓挖掘的区博物馆员工刘江表示,挖掘工程自五月一日启动,期间多雨,给挖掘作业增添了不少麻烦。

清晨开工的首要任务,并非挖掘土地,而是搬运水源。一位民工如此说道,他们需先将墓穴中的积水与淤泥彻底清除,方可着手进行挖掘工作。

刘江表示,由于墓地土壤较为松散,且今年五月降水量明显增加,加之墓穴挖掘过深,自挖掘以来,该墓的墓壁已经发生过四次坍塌。

幸运的是,每次都化险为夷,但提及此事,刘江仍心有余悸。他回忆道,有好几次,若不是反应迅速,便可能被坍塌的泥土所掩埋。

只要一开工,衣服就没有干过

今日的气候堪称自开工以来最为宜人,往昔要么烈日炎炎,要么大雨倾盆。刘江将手中的锄头放下,轻轻抹去额头上的汗珠,感慨道。此处发掘区周边并无树木,四周尽是农田,太阳一升高,众人便需在烈日下辛勤劳作。再者,五月雨水充沛,为了提升发掘效率,即便雨势不大,大家也会顶风冒雨继续工作。

刘江表示,一旦开始工作,衣物上要么是汗水,要么是雨水,从未有过干燥的时候。他强调,在消落区进行发掘必须与江水争夺时间,务必迅速完成,不容拖延。六月的气候更是变幻莫测,暴雨频发,给发掘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此外,墓葬距离江水过近,若暴雨持续不断,江水可能上涨甚至淹没墓地,那么之前付出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因此必须加快进度。

三名考古队员已两月未回家

区博物馆的岳馆长透露,本次考古挖掘中,刘江、孙苗苗、程令三位成员承担了现场任务。为了能尽早完成工作,他们自4月10日起便一直坚守在工地一线。

孙苗苗提到,尽管清明和五一期间,她只是给家人打了个电话,但家人都表示了充分的理解与支持。她接着说道,她和程令所承担的墓葬发掘任务虽已告一段落,然而他们还需投入精力进行资料的后续整理,因此无法抽身。

尽管这份工作让人感到疲惫,然而每当目睹那些挖掘出的成果,刘江便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满足感。

价值

发掘表明最晚至战国中后期

楚国势力范围已达忠县一带

据调查,在2003年至2007年期间,武陵大丘坪墓群连续五年开展了五次大规模的考古挖掘工作,总计清理出不同时期的墓葬55座,并出土了2000多件各式各样的随葬物品。此次挖掘行动是对墓群消落区所进行的一次规模较大的考古发掘。

记者从万州区博物馆获得信息,大丘坪墓群的墓葬时代演变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战国中期至晚期、西汉时代、新莽至东汉初期、东汉中期至晚期以及六朝时代。

随葬物品从战国时代的鼎、簋、壶等仿铜制礼器,逐渐演变为西汉时期的罐、甑、盆、钵等实用性器具;而在新莽至东汉初年,受到中原墓葬文化中墓内祭祀仪式的影响,增加了杯、案、盘、勺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祭祀用品;到了东汉早期以后,又加入了猪舍、鸡犬、俳优乐伎等陈设物品,且这种趋势愈发明显,这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重视财富,崇尚厚葬,器物如同生人”的丧葬理念。

此次考古工作发现了东汉时期的两座砖石墓,西汉时期的单坑土墓,还有一座属于战国时期的土坑墓。截至目前,已经出土了超过五十件陪葬物品。博物馆的岳馆长表示,这些出土的陪葬品为探究万州在战国、西汉、东汉三个时期的墓葬传统和民间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岳馆长透露,正在进行的清理工作针对的是具有楚文化特征的土坑墓葬。依据过往的发掘成果进行推断,这座墓葬的年代或许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中后期。

大丘坪墓群位于武陵镇,该镇与忠县相邻。在南北朝之前,武陵镇一直隶属于忠县。忠县在周朝西周时期至战国末期,归属于巴国。从地理位置来看,忠县正处于巴国与楚国争夺势力的关键地带。

一些学者提出,楚文化的向西扩展大致始于西周中叶,直至战国末期,其影响区域不断拓宽,从巫山地区延伸至忠县等地,这一扩张策略主要基于军事与经济发展的需求。

大丘坪墓群中发掘出的战国中晚期具有楚文化特征的墓葬,经仔细挖掘与整理,进一步揭示了至战国中后期,楚国的影响力已扩张至忠县地区。这一发现对于探究楚国的西部边界以及与巴蜀地区的关系,以及明确其历史与地理的时空范围,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021-31423825
24小时咨询热线:13671682876(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021-31423825

13671682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