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工作经验
1981年6月毕业于菏泽师范学院艺术系
1981年8月至1993年8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美术编辑
1996年6月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史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6年7月至2019年8月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 2004年被授予教授职称
2001年11月至2002年2月,国家美术馆视觉艺术高级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2002年3月至6月,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3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5年3月至6月,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8年12月至2019年8月,担任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艺术理论学科带头人、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2011年9月至12月,美国Gedi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2019年9月至今,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特聘教授
荣誉和社会兼职工作
教育部第四届教学指导委员会艺术理论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5年)
中山大学美术史研究学报主编
广州美术馆特聘研究员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山东艺术学院特聘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先后师从著名艺术考古学家刘敦元先生,中国著名艺术史学家陈绍峰先生、吴宏先生,著名历史学家蒋伯钦先生。他的专长是中国中世纪艺术史和艺术考古学。
获奖成果
1、2020年论文《请魂上天或请墓——马王堆丝画的功能与汉代招魂习俗》荣获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二等奖(人文社会科学)杰出成就奖等奖项。
2、2019年论文《请魂上天或请墓——马王堆丝画的功能与汉代招魂习俗》荣获广东省2016-2017年度论文类二等奖哲学社会科学杰出成就奖。
3、2017年,《唐宋时期墓主形象与墓俗变迁——以五朝十国时期考古发现为中心》(2014年)荣获广东省论文类一等奖2014-201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4、2015年,论文《宝山辽墓:契丹墓葬艺术中的“民族风情”与身份建构》获广东省2012-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5、2013年,论文《空间逻辑与视觉意义——宋辽金墓“妇女开门”图新论》获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
6、2013年,论文《空间逻辑与视觉意义——宋辽金墓“女子开门”图新论》获广东省2010-2011年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哲学与社会科学奖。
7、2011年,专着《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政府奖,2008-2009)图书类二等奖。
8、2009年,《真神偶像与多边形墓葬——宣化辽陵中世纪丧葬礼仪艺术的演变》获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政府奖) )奖。
9、2009年,《真面神像与多边形墓葬——宣化辽墓中世纪丧葬礼仪艺术的变迁》荣获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奖品。
10、2005年,《墓中棋人——以三堂棋人、辽墓深山棋人为例》荣获首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政府奖)二等奖论文类别。
代表作品
1、《从图看历史——李清泉选集》一书,中西书局,2019年。
2、参与主编马哲工科教材《中国美术史》(曾任高等教育出版社“五朝宋辽金元美术”栏目主编) 2019)。
3.教材《新版中国美术史与作品赏析》(与赵力、邹清泉、何西林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4、专着《宝山辽墓:材料与解读》(与吴宏合着,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
5、专着《永生的维度——中国墓葬壁画史》(与何西林合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6. 译《中国早期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性》(李清泉、郑岩等译,[美]吴宏,世纪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专着《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社会》(文物出版社,2008)。
8、专着《中国佛教学术词典82·济南地区石窟摩崖造像研究》,(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3)。
代表性论文
1.上尉桥——汉画中一些车马过桥形象的语义联想(约15000字),蒋伯钦教授的八令诞辰与长寿史文,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
2.《地下世界的三维屏幕》,《美术学报》,2019年第9期。
3. 壶关郝牢一号宋金墓壁画《杂剧表演图》内容考证(约14000字),《文艺研究》2019年第12期。
4、通向过去的桥梁:宋金墓葬艺术中的“连接”符号及其承载的心理史(28000字),《美术史研究》,第1卷。 2018 年 20 日。
5、红玉村元墓壁画“画中画”形式的再思考(约13000字),《社科战线》2018年第5期。
6、佛教变了啥——宋辽金五代墓葬艺术观察(约三万字),吴宏、朱庆生、郑岩主编,《古代墓葬艺术研究》第4版,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
7、《世界尽头我并不孤单》,纪念岑仲勉先生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9年。
8、引魂升天或到坟墓——马王堆帛画的功能与汉代人死后招魂的习俗(约三万字),台大《美术史研究集》,2016.9第41期。
9、唐宋时期墓主画像与墓葬风俗变迁——聚焦五朝十国时期的考古发现(26000字),收录于《汉金唐宋艺术变迁》史守谦、颜娟英主编,台北:四通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另见《美术杂志》2014 年第 4 期。
10、墓门与“天门”——陕北东汉墓门画像题材考察(约15000字),《美术》杂志,2015.2
11、《天门》痕迹(约17000字),吴宏、朱庆生、郑岩主编,《古代墓葬艺术研究》第3卷,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
12、“同一屋檐下的家庆”新形象——宋金墓主肖像与唐宋墓俗变迁(18000字),美术学报,2013.2。
13、从南汉康陵看佛教影响下的10世纪墓葬(2万字),《古代墓葬艺术研究》第三卷,吴宏、朱庆生、郑岩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
14.空间逻辑与视觉意义——宋辽金墓“开门的女人”图新论(28000字),美术学报,2012.2。
15. 宝山辽墓:契丹墓葬艺术中的“民族风情”与身份建构(4万字),《美术史研究》第14卷,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年。
16、《清唐话》的在场与死后生活(约万字),《南山论集·先生》钱存训诞辰95周年纪念,华盛顿国际文化出版社,2006年。
17. 真面神像与多边形墓葬——宣化辽墓中世纪丧葬礼仪艺术的转型(4万字),《美术史研究》,第17卷。 8,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18、宣化辽代壁画墓的时空问题(约15000字),朝鲜中国史学会《中国历史研究》,2005年第34期。
19. 宣化辽墓壁画中音乐场景和泡茶图的礼仪功能(约16000字),《故宫博物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0. 辽代壁画墓葬的发现与研究,东方考古第2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
此外,还出席国内外重要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
主要学术贡献
1、古代佛教石窟造像研究。其中,对济南石窟和摩崖造像的调查研究,填补了中国石窟研究的空白,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的佛教艺术文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关于青州北朝佛教造像造像风格起源和年代的研究,特别是对东魏造像年代和风格特征的推断,得到了有关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学术界的广泛接受。相关代表性成果有《济南石窟摩崖造像考察研究》、《北朝时期山东佛教造像初步认识》、《流散台湾的青州佛像》等。
2、中国古代墓葬艺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宋、辽、金、元时期,以及汉代和南北朝时期。其中,以宣化辽代壁画墓葬为例,揭示了契丹统治下汉墓艺术的多元文化内涵及其背后的观念和信仰的社会历史根源。首次利用考古发现的墓葬艺术资料来研究辽代。 《艺术与社会文化先例》是辽代艺术研究的重要突破,被誉为“为考古学提供了新视角,同时更“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达到了辽墓艺术研究的国际最新水平”;一系列聚焦宋辽金元五代墓葬艺术的长篇论文,紧密响应“唐代社会变迁”这一重大历史命题国内外相关研究起到了推动先锋潮流的作用,并在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目前,该成果在历史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从南汉康陵看佛教影响下的10世纪墓葬》、《真面神像与多边形》等,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和社会观念。墓葬——从宣化辽墓看古代丧葬礼仪艺术的变迁》《通古之桥:宋金墓葬艺术中的“连接”符号及其承载的心灵历史》《是什么改变了佛教》 《:宋辽金五朝墓葬艺术观察》等文章揭示了当时墓葬的佛教倾向和佛教轮回观念的具体表达在地下; 《保山辽墓:“民族风情”与身份建构》,聚焦赤峰保山新发现的辽墓,揭示契丹贵族墓葬艺术中的各种民族特色,以及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过程; 《空间逻辑与视觉意义——宋辽金墓葬“妇女开门”图新论》揭示了半个世纪未落实的传统装饰主题的意义及其意义宋金时期墓葬艺术中空间象征功能和意义的变化; 《唐宋时期墓主形象与墓俗变迁——以五朝十国时期考古发现为中心》揭示“安史之乱”后,随着丧葬祭祀习俗的持续升温,出现了墓葬改堂的趋势; 《“同一屋檐下的家庆”新形象——宋金墓主、夫妻画像及唐宋墓俗变迁》,揭示了一套专门设计的墓葬装饰方案北宋中期以后,新兴的中小地主阶级夫妇多合葬(二次合葬或多合葬)。以及祖灵与子孙兴旺之间的隐含关系等,可以体现风水理念和时代思想内涵;聚焦汉代墓葬艺术的三个系列论文《墓门与“天门”——陕北东汉墓门画像题材研究》、《天门踪迹》和《引魂升天还是招魂入墓——马王堆汉墓帛画的作用与汉代招魂习俗》系统揭示了墓葬艺术上的“天门”主题与天门信仰的流行范围和楚地招魂文化习俗有关,并通过对丝绸的功能和意义进行了新的诠释;马王堆汉墓壁画揭示了在佛教传入之前,从西汉到魏晋的五百年间,中国人依靠招魂礼仪的艺术形式, “拯救”死者的灵魂,以及围绕“天门”的生死观念和不朽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