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重庆日报报道,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从未停止。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不竭动力。
北纬30°线贯穿四大文明古国,是全球公认的充满神秘魅力的纬线。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巴比伦空中花园……许多世界级的自然和文化奇观都位于这条线附近。
石柱位于北纬30°,是全国四个土家族自治县之一。这里也是中国唯一一位战绩载入正史的女英雄秦良玉的故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落儿调”和世界经典歌曲《太阳出来了》均发源于此。
秦良玉的灵魂去哪儿了?传闻埋葬太平军残部的山洞里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数千丈高的悬崖上怎么能住着数百口古老的石棺呢?为什么后人很难找到我国最早的锌冶炼遗址出产的大量“毛银”呢?古老的“皇庙”是否隐藏着南明政权的“国宝”?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给石柱留下了许多有待解开的谜团,也给石柱县增添了几分神奇的魅力。
1 秦良玉墓之谜
可疑坟墓比比皆是,女主角的灵魂去了哪里?
人们想到女英雄,往往会想到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事实上,这些“女主角”大多是民间表演的。但石柱的秦良玉却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女英雄。她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因战功被授予将军称号的女将军,也是唯一一位被正式传记的女将军(《二十四史·明史》)王朝”)。
秦良玉,字振素,明万历二年人。她是明朝石柱使马千程的妻子。丈夫去世后,秦良玉继承了官职,26岁开始带兵打仗,一生多次带兵征战。 44年的军旅生涯,他走遍大江南北,走遍长城内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太子太傅、川招使、中央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都帅等职,被封为中镇侯、一品高明之妻。
秦良玉
和他传奇的一生一样,秦良玉的死也充满了谜团。在石柱,有两座有据可查的秦良玉墓。据民间传说,石柱疑似秦良玉墓葬多达47座。
公元1648年5月21日,秦良玉在一生戎马、战功卓著后去世。当时正值明末清初。相传,秦、马两个家族的后裔预料到显赫的秦良玉死后会被仇家和盗墓贼觊觎,于是共同准备了48口棺材用于葬礼。其中,除一对送往秦良玉故乡中州安葬外,其余均葬于石柱。不仅如此,送葬队伍集体消失,很少有人知道具体埋葬地点。
秦良玉的白杆兵古战场——万寿山全景及男女石柱远景
位于石柱县城东3公里的回龙山上,是马、秦家族的墓地,总面积320亩。陵园内有秦良玉墓两座,东墓刻有“秦良玉墓”,西墓刻有“马牧秦真素墓”。前者据说仿照明孝陵而建,用于官方公祭;后者是秦马氏以秦良玉独子马祥林的名义修建的一座坟墓,用于家族祭祀。
据石柱县文献记载,建国前夕,曾在石柱县三河镇挖掘过两座坟墓和另一座疑似秦良玉墓,但均未发现。
秦良玉墓地三教寺
陵园内除秦良玉的两座墓外,还有秦良玉的儿子马祥林、后裔马广仁、马虎昭、将军马德银的墓葬20多座。其中,以墓葬居多。
秦良玉到底埋在哪里呢?马、秦两家的墓地里为何有这么多坟墓?历史之谜还有待后人揭开。
2 太平洞宝藏之谜
太平军残部被埋在危险山洞或留下宝藏
位于金陵乡五星村油灿沟山顶的一个名为“太平洞”的神秘洞穴,历来为人们所觊觎。以至于人们还在网上询问它的具体位置。据说,山洞内不仅埋葬着数十名太平军残部,还掠夺了大量财物。
据介绍,1862年左右,一支数十人的太平军队伍占领了这个地势险要、入口狭窄、坑道长达3公里的山洞,用来煮硝石、制造火药和火器。
起初,这支太平军队伍与周围村民相处融洽,经常用煮沸的硝石换钱,与周围村民进行物物交换。然而,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失去了经济来源、失去控制的太平军逐渐沦为土匪,开始频繁抢劫、骚扰周边居民,最终激起民愤。
太平洞位于金陵乡五星村油仓沟山顶。
1869年除夕夜,一场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的伏击战在太平洞口展开。村民们趁着“拜年”的机会,把洞里的太平军士兵全部灌醉了,并合力用巨大的棺材堵住了狭窄的入口。然后,将附近储存的大量毛竹投入洞中,并在洞口点燃火,对洞内进行“烟雾攻击”。
据说,战斗开始时,山洞内仍有意识清醒的人试图抵抗。但他们推不开棺材,只能不断地将扔进洞里的竹子拉进洞里。随着硝烟的燃烧,洞内的空间逐渐被毛竹填满,洞内的太平军逐渐失去了抵抗能力,直到整个洞口被村民用土石彻底封死。
时光飞逝,硝烟散尽。但太平洞的传奇故事和藏宝的消息却广为流传。上世纪末,当地村民曾两次组织尝试人工挖洞,但均以失败告终。
太平洞位于深山之中,洞口狭窄。如今,随着目睹洞开的人不断离世,就连当地村民也很少知道这个被称为“太平洞”的山洞的具体位置。
几年前,一位探险家发现了一个隐蔽的洞口,发现了一条埋在土里通向洞深处的石梯,洞顶还刻着“太平天国,世界和平”的大字。
石柱县文物所相关负责人证实,1862年2月,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从湖北利川入侵石柱。太平洞的传说广为流传。当地政府曾组织对太平洞进行非正式勘察,发现有一些印证传说的痕迹,但多处山体滑坡已将太平洞隧道完全堵塞。由于地理限制,目前还无法使用机械挖掘太平洞。
3 悬崖上古墓葬之谜
如何将大量沉重的棺木运送到悬崖墓穴?
长河发源于石柱县冷水镇七腰山南麓,流经石柱。长河流域沿岸的悬崖上,分布着大量人工洞穴,被当地人称为“仙人洞”。据民间传说,这是古人采用的一种丧葬形式。他们把死去的祖先放在高高的悬崖上,希望他们能够重生。
据文物部门考证,石柱长河流域巴仁崖墓群分布有孔洞61759个。它分为立式和卧式两种。通常长约2米,宽高约0.8米。由于墓室太小,无法安放普通棺材,学者们判断这种墓葬为“二次埋葬”,即让死者尸体腐烂后,将遗体放入小棺材中,然后再安葬。置于悬崖墓上。
据《朝野千载》、《西满丛笑》等古籍记载,历史上只有辽族(今仡佬族)有崖棺葬的习俗。唐宋时期,贵州辽人顺流而至湘西,再到与石柱接壤的鄂西。考古学家确定其中一名成员进入石柱并定居在长河流域。长河流域的崖墓就是他们修建的。每个崖墓都是一个家族墓群。
唐代《潮野千载》记载:“无锡蛮族,父母死后,尸于村外,三年埋葬。击鼓奏歌,亲友设宴舞。”不到一个月,所有的财产都装进棺材,埋在临江,连着一半肋骨埋在高山上,棺材是用绳子从山上降下来的,被认为是最孝顺的。 ”。
虽然崖墓的“身世”已经基本了解,但古人如何将沉重的棺材送到崖墓仍是一大未解之谜。
玉皇大帝石棺
多年来,考古专家和民间文学爱好者对此争论不休。主流判断有以下三种:
一种是脚手架法。即用木头自下而上搭建攀爬用的脚手架。然而,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实现,但其高度却受到限制。无法解释如何使用距地面数十米的悬崖墓穴。
二是栈道法。也就是修了一条栈道,把棺材一层层抬上去。考古学家在贵州松桃类似崖墓的石壁上发现了安装木桩的孔洞。石柱崖墓中也发现了分散的桩孔,但不足以支撑形成连续的栈道。而且栈道建造方法复杂、成本高,能否被古代辽人广泛使用还不得而知。
三是吊装方法。这种方法在《浅野千载》中也提到过,即将棺材从悬崖的背面或侧面运到山顶,然后用机械装置将其抬升到悬崖上的墓穴。然而,该说法没有任何实证支持。
此外,除了上述主流判断外,还有土方说、航运说、地貌变化说等民间学说。
4 老银厂“毛银”下落之谜
我国最早的炼锌遗址群,深藏石柱
石柱七腰山大风门、龙洞湾、老场坪一带,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炼锌遗址。这些锌矿与秦良玉夫家马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汉将军伏波马援之后,因祖上有功,成为石柱世袭土司。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秦良玉丈夫马千成的父亲马豆虎在石柱开设锌矿。因被发现有损失而被贬为驻军,马千城也受到牵连。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马千城染上夏季瘟疫,被朝廷太监丘成云诬告在炼锌过程中贪污腐败。他被投入监狱,并因重病去世。讲述了秦良玉继承夫位,征战南北的一系列传奇故事。
清朝末年,七曜山炼锌遗址逐渐消失在世人的视线中。 1987年后,隐藏在七曜山深处的明清炼锌遗址逐渐被发现。
石柱七腰山炼锌遗址群主要包括龙洞湾遗址、老窑址、大风门遗址、官窑遗址、老场坪遗址、宝龙塘遗址、天仙桥遗址、白沙岭遗址、渣石遗址、罗河东遗址、观虎湾遗址等10余处遗址,分布在七曜山西南麓约10平方公里的山上。
铅锌冶炼遗址
2009年,石柱等4区县冶炼锌遗址群成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命名为“重庆市冶炼锌冶炼遗址”。 2013年,石柱县龙洞湾及老窑址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命名为“重庆锌冶炼遗址群”。
学术界已证实,重庆锌冶炼遗址群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锌冶炼遗址群,也是我国首次发现古代锌冶炼遗址。为解决我国古代(明清时期)冶炼锌的起源和揭示其技术特征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证据,在世界冶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据石柱县文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古代石柱人并不区分锌和银。他们喜欢把冶炼锌矿的地方称为“银厂”,把锌块称为“毛银”。甚至很多历史记录都将锌矿记载为银矿。七腰山的炼锌场历来被石柱人称为“老银厂”。
也正是基于对“白银”的贪婪,明朝各势力对锌矿的争夺十分激烈。 《明史》记载,“有石柱(柱)之地,与丰都毗邻,互相争夺金钱,有的官员不治理该地区,导致仇杀”。
历史记载中对于锌锭的用途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明清时期,“老银厂”冶炼的大量“毛银”的去向一直是个谜。民间认为,这些锌很可能被土司家族控制,变成了可以流通的“白银”。但这种说法缺乏证据。
2004年至2007年,市考古所对龙洞湾遗址和七窑山老窑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冶炼炉、作坊、煤坑、水道等遗迹,以及大量冶炼遗物。坦克和其他生产工具,但均未找到。成品锌锭。
5、银杏堂“皇庙”之谜
传闻南明政权的“国宝”曾被隐藏
在石柱,有一座禅寺,名叫“银杏堂”。银杏堂位于石柱县河嘴乡盘龙山上,原名盘龙寺。清乾隆二年以后,改称银杏寺,后又改称银杏堂。是石柱最大的寺庙,与双桂殿齐名。
银杏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到了明代,其建筑规模在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种种迹象表明,盘龙寺在当时的水准很高,很可能是藏有南明政权“国宝”的皇家寺庙。
千年古寺银杏堂
《王庙》疑点重重
明代高僧破善法师受邀到盘龙寺主持寺务多年。据说,著名的秦良玉也是他的弟子。
他的《破山语录》记载:“盘龙先生解题,传教于许公,索赏为法。盘龙为吏部侍郎郎丙素遣往金陵,遇朝宗和尚,令其承天童衣钵,正破山而会范宗,迎师于蟠龙,大兴教法,勉励初学者日夜请教。而方方,传授武艺,论战,即使在大乱之时,也不敢侵犯梁、万领地,云禅花就如双桂一样。到底...”
此文记载盘龙寺礼请破善法师出任。所提及之人,皆为当朝重臣,包括民政尚书牟秉苏、总督川陕军务的兵部右侍郎范以恒、僧人朝宗等。明朝末年御史。
寺庙请住持,本来只是禅寺内部事务。不过,盘龙寺请方丈必须经过吏部、兵部批准,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
除了破善法师的文字记载外,对于银杏堂的建筑形式也存在不少疑点。
银杏堂山门、千山门、天王殿门、大雄宝殿的金柱上共饰有八条四爪金龙。院内的屋脊、飞檐,均是龙凤配对。众所周知,龙凤是封建王朝皇权的象征,私用后果极其严重。凡是能利用的地方,都是与皇权有关的特殊地方。
此外,银杏堂内的许多清代碑刻,都是将原碑上的字迹擦去重新刻的。有些字迹甚至还没有完全磨平,至今仍依稀可见。该碑的书法、雕刻品质极佳,非一般人所为。
他曾派驻僧兵帮助明朝抗清
石柱民间有传言,皇家寺庙盘龙寺和附近的三教寺曾驻扎“八百僧兵”,帮助明朝抗清。盘龙寺方丈雍真之,首先被崇祯皇帝亲自封为“僧将军”。还担任过秦良玉白杆兵的总教官。与秦良玉一起立下许多战功,被封在京都。
1649年,明楚王后裔朱荣范在奉节叛乱,起兵血洗石柱。雍正之先退守贵州,掩护南明。他率领僧兵和部分明军从盘龙寺边战边退,最后死在三教寺。
事实上,接替永祯智贤的破善法师也在诗中自称“僧兵”,并提到“吉中日日随身携带解虎玺”。他在《刁永真师父》诗中写道“因在军中相识,乱走一拂袖重逢”,再次点明了他的身份如同“一半和尚、一半士兵”。
近年来在银杏堂发现的一块残碑,进一步证实了僧兵驻扎于此的说法。还明确了盘龙寺被封为皇家寺庙的由来和具体年代,并说明了西南地区建寺的目的和作用。
碑上的铭文写道:“郝志怀,在皇室至少有四千五百八十六年了,在中极是罕见的,了不起!保持成功很容易,保持成功也很容易。”国自始祖立,圣人子孙继。” ,玄宗三传即位,圣人相承。这个国家已经太平了几百年了……”
小寨隐居“保护宝藏子孙”
关于银杏堂最诱人的传闻,就是这里藏有“南明之宝”。
明末清初,蜀地战乱不断。旧明军、南明军、李自成残部、张献忠旧军与清军交战。
据说,南明永历政权从广西泉州撤退时,大批僧兵和平民频繁前往盘龙寺携带黄金珠宝,长达两个月之久。 1649年,朱荣范起兵将盘龙寺翻了个底朝天,却没有发现宝藏。此后吴三桂灭了南明,所获得的财富也只有南明国库的十分之一。
盘龙寺附近,还有一个小村庄,名叫“东山村”。该村建在占地约120亩的山顶上,分为前、中、后三个村。其中三座面临悬崖,通往村里的山路只有一条。最宽处不到1米,最窄处只能容一人通过。具有“一人守门,万人不能开”之势。
东山村的实际人口并不多,总共不到三十户。户主都是朱姓后裔,无一人杂姓。据说,这些村民都是随南明府库避难到盘龙寺的朱元璋的后裔。后来朱荣范谋反,便留下宝藏偷偷看守,最后隐居于此。
彭光灿、唐梓、刘玉培 图片由石柱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