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5日新媒体专题报道(记者林淼淼)对于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来说,生态、节约土地的埋葬方式是探索和发展的方向。在此前免费骨灰海葬的基础上,北京现在将骨灰在指定墓地自然埋葬纳入“政府有偿”范畴。
清明节期间,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想念我的老朋友。不立碑留名,不留骨灰,自然安葬能被大众接受吗? “生命花园”如何确保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安抚?
骨灰自然安葬为逝者打造“生命花园”
近日,在北京长清园骨灰安置所基地举行的自然安葬启动仪式上,31具骨灰在逝者亲友的见证下安葬,安葬在青草翠柏之中。这是政府出资为死者建造的“生命花园”。
记者看到,长青花园的自然埋葬区是一片草坪,周围松树、柏树星罗棋布。自然埋葬使用可生物降解的容器或直接将骨灰储存在土壤中。不建墓基、墓碑、硬坟,也不保留骨灰。墓地采用植树、种花、种草等生态自然方式进行美化,让死者回归自然。
北京市民政局殡葬处处长李辉表示,北京已率先将自然安葬纳入惠民殡葬政策体系,政府对服务单位每块骨灰补贴4000元。自然埋葬将花卉、植物和树木融入花园的重要元素。墓地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为逝者打造了一座永久的“生命花园”。
据了解,根据北京市2016年9月出台的《关于完善本市节约土地生态殡葬补贴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和《节约土地生态殡葬补贴管理办法》,定点服务单位提供为北京户籍人士提供免费服务。为已故居民的骨灰提供自然安葬服务。相关服务由北京唯一有资质的殡葬服务中心提供,安葬地点主要在北京长清园骨灰安置所基地。
近年来,海葬骨灰、自然骨灰埋葬等节地生态埋葬方式的接受度逐年上升。据介绍,2014年以来,北京每年火葬数量均超过9万例。约有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传统墓地安葬方式,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节约土地、生态埋葬方式越来越多地被采用。人们接受它。例如,2015年和2016年,海葬骨灰数量均超过2000颗。
不立碑、不保留骨灰的情况下,可以自然安葬吗?
不立碑留名,不保留骨灰,这种自然安葬可以吗?记者发现,自然埋葬因其让死者安息的理念、祭奠亲人的方便性、以及贴近自然的埋葬环境而受到一些市民和网友的认可。
来到长清园公墓祭奠的北京市民王女士表示,家里的老人都是骨灰海葬,她也能接受自然安葬。
“土地越来越稀缺,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逝者回归自然。我们知道我们的亲人还在这片土地上,祭奠的时候放点花很方便。我觉得非常好。”王女士说。
网友“小火车游记”表示:“如果是墓碑,子孙每年都可以去参观。但经过很多年、几代人之后,就不一定了。从长远来看,它最终会融入地球。” ”。一开始就是这样,很好,只是需要一个过程让人们接受。”
网友“Shui ”认为:“北京现在实行的办法确实很好,其实不需要花很多钱去租墓地,或者烧纸来纪念已故的亲人,真正表现出来的就足够了。”你的心。”
网友“云远有多远”说:“其实挺好的。有一天,我们火化它,种一棵树,撒上骨灰,那就太好了。我的孩子想我了,快来给树浇水吧。我”等我累了就休息。”我们到树下谈谈吧。”
“自然安葬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安葬观念。清明节前夕,前来咨询的家属较多,营业厅的值班电话基本没有断过。”北京长清园骨灰安置所基地党支部书记吴亚军说。
骨灰自然埋葬如何才能尊重死者、安抚生者?
毫无疑问,骨灰自然埋葬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好处。 “自然埋葬的节地效果是各种生态埋葬方式中最好的,据测算,其土地利用率是传统埋葬的10倍以上。”李辉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灰容器遇到水,半年多的时间里逐渐降解,融入土壤,回归自然。”
然而,自然安葬如何体现对死者的尊重,同时保持朴素并造福子孙后代呢?记者采访了解到,有关单位通过加强环境管理、运用智能化手段、精心设计隆重的丧葬和追悼仪式,让死者安息,让家属得到安息。
据介绍,目前北京长青花园自然安葬区规划面积1500平方米,可容纳15000颗骨灰。有了这个草坪,工作人员如何知道每个骨灰应该放在哪里?吴亚军说,“每块骨灰的安放位置都是由墓地后台管理平台决定的,草坪是封闭管理的,家属不准进入。”
没有纪念碑留名,如何满足家人的纪念需求? “死者家属可以在草坪周围的献花台上献花,也可以通过墓园内的电子触摸屏悼念。安葬仪式结束后,工作人员还会为家属颁发铜牌。”您还可以通过扫描上面的唯一二维码,在手机上记住已故的朋友。”吴亚军说道。
李辉介绍,骨灰海葬和骨灰自然埋葬的殡葬服务均由北京殡葬服务中心承办,并由专业礼仪人员办理。他们努力安排家人的行程,让仪式变得庄重、亲切、人性化。努力。每年清明节前夕,北京市民政局都会在长清园生态墓碑前举行追悼会。今年,有600多名家庭成员参加。
“错峰殡葬扫地服务的预约、技术平台的完善等都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吴亚军表示,“骨灰自然安葬作为新生事物,将不断提高相关服务保障水平,我们希望这能让更多人树立爱人、安葬的理念,所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