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浏河墓地官网

官方热线: 021-31423825

24小时热线:13671682876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021-31423825, 13671682876(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浏河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隋代李景勋墓出土玉器研究.doc

发布时间:2024-09-22 11 浏览: 41

隋代李景训墓出土玉器研究 [摘要] 隋代时间跨度较短,各种艺术形式尚未发展,玉器艺术亦是如此,因此隋代玉器无论出土还是传世都十分稀少。李景训墓出土玉器数量虽然不多,但在迄今发现的隋代玉器中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本文通过研究李景训墓出土玉器的材质特征,分析隋代玉器对前代的继承性,以及当时各种文化因素在隋代玉器中的表现[关键词]李景训墓隋代玉器艺术风格文化因素1、李景训墓简介195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城西梁家庄附近发现了一座隋代墓葬,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级别最高的隋代墓葬。墓主人李景训是一位家世显赫的9岁小女孩,她的曾祖父李贤是北周大将军、河西郡公,祖父李冲是一位先追随周武帝、后辅佐隋文帝杨坚平定天下的名将。开皇三年(583年)在抵抗突厥入侵的战争中为国捐躯,时年48岁。李冲的儿子李敏,就是李景勋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因为李冲战功卓著而十分宠爱他。李敏自幼在宫中受教育,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隋书》记载他“容貌俊美,善骑射,能歌善舞,善弹琴”。开皇初,周宣帝宇文邕和皇后杨丽华(隋文帝杨坚长女)为独生女宇文额英挑选女婿,选中了李敏,任命他为官,后来做了光禄大夫。这座墓葬虽然距今已有1400多年,但一直没有被盗掘和打扰过。墓内除易腐烂的器物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墓中出土了大量奇珍异宝,展现了当时宫廷贵族的奢华生活。出土的玉石器有玉环2个、玉刀1把、玉杯1个、玉扣1个、玉兽饰1件、玉饰4件、玉簪3个、水晶簪3个、白玉珠6颗、水晶珠1颗、玛瑙珠14颗、琥珀饰1件。这些玉石器有的为墓主人所佩带,有的随葬于墓主人身边。此外还有陶俑及随葬品90件,金银器31件,铜铁器19件,以及未统计的残缺的铜环、铜饰。玻璃器24件,骨、木、漆器16件。金银器中,有镶嵌宝石的金项链1件,镶嵌宝石的金手镯2只。李景训墓的发掘,不仅为断代提供了一批典型器物,而且为研究墓葬中各类器物的摆放位置提供了精确的依据。2、李景训墓出土玉器李景训墓出土玉器有玉簪、镶嵌宝石的金项链、镶嵌玉的金手镯、金口玉杯、玉佩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白玉簪(见图1)为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器形规整,端近方形,下有两叉,叉端尖锐。《诗名》云:“钗为叉,形似叉而得名。” 《玉篇》云:“钗,女子之簪也。”隋炀帝时,宫女便佩戴锡头簪,端午节时常以玳瑁簪冠给官员。汉代以前,古人常用的传统扎发工具、发饰,多为单枝圆柱形簪子。隋代簪子应是由簪子演变而来。将玉簪的单枝改为双枝,是造型上的更新与飞跃,在形象上达到对称之美。玉簪比玉簪实用性更强,因为两枝插入头发,阻力增大,簪子更牢固。

隋代玉簪开创了唐宋玉簪的先河。金口玉杯(见图二)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足径2.9厘米。玉料洁白,直腹深体,上宽下微窄,平底实足,镶金口,卷唇,器身光洁素净,无纹饰。造型古朴,打磨细腻。此杯以上品和田白玉雕琢而成,保存完好。其光泽柔和,玉质温润,造型精巧,使此小物显得高贵典雅,不凡非凡。金玉交相辉映,富丽典雅,成为隋代墓葬中出土的稀世珍品。玉杯主人李景勋自幼在宫中长大,是名副其实的“金枝玉叶”。她的早逝,令整个皇室悲痛万分。金口玉杯,饱含“金玉满堂”之意,也承载着亲人的哀思与祝福。这件精美的皇家器皿,应是墓主人生前最喜爱的物品。她死后,随葬的玉兔坠(见图3)。玉兔长2.7厘米,高2厘米,为优质白玉制成,质地光滑。这件玉兔以白玉雕琢而成,兔子昂首挺胸,双目向前,尖嘴紧闭,两只大耳朵。兔身丰满光滑,四肢弯曲,趴在地上,身后留有一条短短的尾巴。其造型生动,雕刻精美,抛光亮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美之品。此器可能是李景勋生前最喜爱的物品。古人对玉兔十分崇拜。神话传说月亮里有一只白兔,诗人李白曾写道:“白兔秋去春来捣药,嫦娥独居,谁与她为邻。”兔形玉雕在商周时期很常见,之后一直到隋唐宋时期才逐渐消失,现存的兔子数量非常少。

李静训墓_李静训墓视频_李静训墓志铭碑

隋代兔形玉雕风格承袭六朝,但不似前代风格粗犷,逐渐趋向于细腻精致的镶玉金镯(见图4),长径7cm,短径5.5cm。这对精致的纯金椭圆形镯子,每条分为4节,两端嵌有珠子,半球形,无色透明。每节之间由嵌有蓝绿色玻璃珠的方形节连接,开口处为钮饰,一端为花瓣状扣环,嵌有6颗小珠子。另一端为钩,钩端也嵌有珠子。钩与环端为活动轴,可自由开合。3、从李景勋墓出土玉器分析隋代玉器的艺术风格。纵观该墓出土的玉器,无论是生活用品还是佩饰,均为白玉制品。除一件玉杯和一只戒指因埋藏时间逾千年而略有黄褐色斑纹外,其余器物色泽纯正,玉质洁白晶莹,玉质温润晶莹,泛油润光泽。从器形上看,李景勋墓出土的玉器基本为其生前所用物品,表明玉制已趋向实用化和装饰化,打破了商周以来的礼制玉器,逐渐贴近生活。该玉杯为圆口、平唇、平底、假圈足,器形与六朝、隋代青瓷杯基本相同,与同墓出土的小琉璃杯也十分相似。玉簪、晶簪、扣饰应为隋代创新之物,此形制在汉代及南北朝时期尚无。出土玉兽栩栩如生,雕琢手法古朴,形象逼真。在工艺上,隋代玉器多为素面无纹饰,造型朴素。隋代对前代玉石器进行了继承和发展,雕琢手法古朴,线条流畅,做工细腻,抛光精湛。

李静训墓_李静训墓视频_李静训墓志铭碑

玉器的材质以玉石为主,辅以玛瑙、玉髓、绿松石、蛋白石、水晶、紫水晶、琥珀等。磨制技法比较细密规整,杯身的圆整度十分精确。动物形象为圆形雕塑,刀法古朴,风格粗犷。在构思上,隋代玉器摆脱了儒家礼玉思想神秘理想化的束缚,创造了形象写实的艺术风格。4、影响隋代玉器的文化因素隋朝虽然统治时间只有37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王朝。隋朝通过“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恢复了几个世纪前因割据乱局而几乎中断的对外关系,促进了中国与西亚的相互交流。在东亚,隋朝与新罗、百济、日本等国的使者往来频繁,特别是日本的僧侣和留学生来华留学的人数众多。隋炀帝派裴矩出使西域,还派使者到真腊、赤土等东南亚国家,吸引各国商人前来参观贸易。隋朝时期中国在亚洲的地位和影响逐渐提高,也为后世唐朝的强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随着对外关系的改善和交流的发展,中原商品销往欧洲、罗马、波斯等地。许多欧洲商人居住在隋城,并派使者来朝拜,导致隋代玉器上带有浓郁的波斯风格,如李景勋墓出土的镶宝石金项链和镶玉金镯等。镶满宝石的金项链的材质青金石,是一种极为古老珍贵的宝石,产于阿富汗,被开发利用后,运往西亚、埃及、伊朗和中国。由于其“色如天光”,中国一般以青金石作祭祀供品或礼器。

镶玉的金镯在造型上也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镯子,独具异域风情。此外墓中还出土了一枚波斯钱币,足以说明外来文化对隋代玉器的影响。隋代玉器的制作基本继承了前代的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创新。但由于隋墓发掘很少,玉器极为稀少,传世的也寥寥无几。隋代李景勋墓出土的奇珍异宝固然重要,但对考古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组代表隋代断代的标准器具。出土玉器的材质特征,对于我们了解隋代对前代玉器的传承,以及当时各种文化因素在隋代玉器中的体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021-31423825
24小时咨询热线:13671682876(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021-31423825

13671682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