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内,有一口形似房屋的石棺。棺盖由一整块石头雕凿而成,棺盖下部镶嵌着六块石头,中间开门,两边开窗,四周雕有斗拱、门窗、瓦片,上面还雕刻着青龙、朱鸟、侍从等图案,犹如隋代歇山式建筑的微缩模型。这口豪华石棺的主人是谁?
我从博物馆导游那里了解到:
195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城西梁家庄附近,偶然发现了我国现存保存最完整、级别最高的隋代墓葬——李景勋墓。
李景勋墓位于西安市玉祥门外西大街南约50米处。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坑,即从地面挖出一个长方形土坑作为墓室,墓室深度可达2.9米。墓室南侧有一条斜坡式墓道,长6.85米。墓主人的石棺便在此墓室中。石棺上方为墓室填土,夯土层密实。
清理夯土后,除棺木前的墓志铭外,墓室中间还安放了一副栩栩如生的宫殿式石棺。
轻轻打开棺材,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早已腐烂的丝麻布,长约70厘米,宽约26厘米至35厘米,厚约3厘米。这块丝麻布应该是盖在墓主人身上的被子。轻轻掀开丝麻布,露出的是散落的人骨和随葬品。里面有大量的陶俑、镶玉的项链、精致的手镯、各种生活用具、来自星耀窑的白瓷和水晶瓷、来自波斯的金银器皿……琳琅满目,仿佛是人间繁华的缩影。
石棺中的宫殿
墓内随葬品为一石棺和一石椁,均为青石制成。椁长2.63米、高1.61米、宽1.1米,由17块青石板砌成。揭开石棺,一个仿制宫殿的石棺映入眼帘,石棺上的雕刻精美,堪称石雕艺术品。石棺平面呈长方形,长1.92米、宽0.89米、高1.22米。这样一个看上去只能容下一人的石棺,被技艺高超的石匠雕成了宫殿的样子。
这间小石厅为九脊式,面阔三间。棺基石正是厅堂的基座。仿厅石棺正面有四根方形门柱隔开三个厅堂。石棺西壁为三间厅堂的正面,正中雕成门的形象,有门板、门框、门楣、门槛等。这扇精美的石门上甚至还有排列整齐的门钉,分布在五横五纵方向。两扇门板中间雕有门环。门的两侧分别雕有两个清瘦婀娜的侍女,右边侍女手捧长物;左边侍女微微侧脸向门边,一手托着垂下的裙摆。石棺正面两间宽大的厅堂还雕有九扇竖棂的窗户。
石棺盖上雕凿出一座殿堂的屋顶,整个屋顶巧妙地用瓦当、平瓦、筒瓦等浮雕装饰,就连屋檐上的瓦片上也刻有当时最流行的莲花图案。
我拍了这件物品的实物照片,但是找不到照片了,所以只好用网上的照片了。其实我拍了一张更好的照片。
精美的陪葬品
和所有未被盗掘过的高级别墓葬一样,李景勋墓出土了大量令人惊奇的随葬品。
侍从是魏晋以来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墓中共出土俑84件,分人物俑和动物俑两大类,安放在棺椁之上或棺椁与棺材之间。人物俑主要有凤帽俑、簸箕俑、武士俑、文官俑、男侍从俑、女侍从俑等,俑身上或多或少地涂上白粉,并有些许色彩,显得更加生动。动物俑主要有马、羊、牛、狗、鸡、猪等,形制较人物俑小,一般身长在10厘米左右。
墓中出土瓷器17件,器型精良,白瓷洁白如雪,绿瓷晶莹如玉,均为隋代瓷器精品,有白瓷龙首双耳双胎壶等。
墓中最著名的陪葬品是一条色彩斑斓、闪闪发光的项链,这条价值不菲的项链戴在小女孩的脖子上,可见这是她生前经常佩戴的一件心爱的饰品。
可能由于墓主人为女性,墓内出土了大量珍贵精美的珠宝首饰,如金手镯、金戒指、衣饰金花、银指甲套、玉簪、水晶簪子以及琥珀、玛瑙、水晶、玉石等不同材质的饰物。此外,随葬品还有波斯风格的金银杯、萨珊王朝的银币等,这些器物均参考了西方的器物。
这也是李景勋墓出土的金边白玉杯,国宝在重庆展出时我拍的,详情请看《忆年轻 '金枝玉叶' 金边白玉杯》
墓主人身份
精美的宫殿式石棺,工艺精湛,堪比帝王、王侯、将军的豪华陪葬品,这座墓穴的主人到底是谁?
从保存完好的记载墓主生平的墓志铭中得知,这座豪华墓穴的主人,竟然是一名年仅9岁的女孩!
女孩娘家姓李景勋,字小海,陇西成吉人,家世显赫,父亲李敏为左光禄大夫,曾祖父李贤为北周将领,封为河西公,祖父李冲为名将,少年时随周武帝伐齐,后与隋文帝杨坚并肩作战,升为上柱国公,开皇三年(583年)在抵御突厥入侵的战争中为国捐躯,时年四十八岁。死后被追封为禹、(习)、申、雍、习、伯五品武将,授豫州刺史。
李冲之子李敏,即李景勋的父亲。隋文帝杨坚铭记李冲舍身为国立下的大功,也十分宠爱李敏。李敏自幼在宫中长大,多才多艺,《隋书》说他“容貌俊美,善骑射,能歌善舞,善奏乐,无不精通”。开皇初,周宣帝宇文鸾(左上嫔,右下嫔)和皇后杨丽华(隋文帝杨坚长女)的独生女宇文鄂英亲自挑选女婿。在数百人中,李敏被选中,封为上柱国,后任光禄大夫。其母宇文鄂英更是皇室出身。宇文鄂英是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的孙女,北周宣帝宇文赟与杨皇后丽华之女。
李景训一个9岁的女孩,居然拥有两个朝代的皇家血统,难怪她这么小就有如此豪华的陵墓。墓志铭记载,李景训自幼受祖母周太后宠爱,在宫中长大,“承长乐慈爱呵护,深宫教养,温顺听话”。然而“日间重霜降,春日花落嫩枝,未登弄玉台,悲兮泽兰天”。大业四年(608)六月一日,李景训在宫中去世,年仅九岁。杨丽华太后十分悲痛,隆重地为其安葬。
墓志铭记载,李景训死后,于同年十二月葬于京兆长安县秀香里万山道场。安葬后,“墓上建多层亭,远筑宝塔,望以(上覆一层石)供花童;以永葬金土,令其永世法相。”这段话,明显地揭示出李景训的丧葬仪式不同寻常。
“京兆”即隋朝都城大兴城(唐长安城)。大兴城以朱雀街为界,东与万年县为界,西与长安县为界。“秀香里”(唐代称坊)位于大兴城皇城西南第二街,从北向南第二坊,与隋唐长安城的测绘位置相一致。所谓“万山道场”,即万山庵。
唐魏书《西都新记》、清徐嵩《两唐两都城巷考》均有记载:秀香巷东南角有万善庵。注:原在旧城(汉长安城),始建于周宣帝大祥二年(580年)。开皇二年(582年)周皇后妃嫔千余人受封为尼。开皇三年,由旧城迁至新都大兴城秀香里。不难理解,万善庵并非普通庵,而是皇家庵。因此,李景勋幼年夭折,葬于皇家庵内,以示恩宠,是符合礼仪的。
墓上建有多层建筑,巨大的夯土台基为多层建筑遗迹,但早已毁坏,难觅当年雄伟的面貌。综上所述,可见李敬勋生前颇受太后宠爱,死后葬于离皇城不远的万善庵,以慰藉太后的思念。墓上建有多层建筑,每日奉祀祈福,祈求永生。
棺盖揭开后,棺内露出一层厚达10余厘米的淤泥,淤泥表面有一块丝麻织物,已腐烂,这是因为长期雨水渗入棺内,盖在尸体上的被子浮了起来。揭去丝麻织物,清除淤泥后,棺内的人骨和随葬品便露出来了。人骨虽被水冲走了一部分,但头骨和四肢尚在原位。尸体仰卧,双手合十于胸前,头朝南,面朝上。尸骨上及周围覆盖着各种随葬品,令人眼花缭乱。虽已近1390年,但未遭盗掘和翻动,除易腐烂的器物外,其余保存完好,十分难得。为考古研究断代提供了一批典型遗物,也为研究各类遗物的分布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李景勋墓随葬品丰富精美,这在已发掘的其他隋代墓葬中是没有的。我们花点时间把各种随葬品的名称和数量罗列一下,看看一个九岁的女孩死后占有了多少财富。
共计90件陶俑及随葬品,这些随葬品安放在棺木与棺椁之间的缝隙中,包括武士俑2件、镇墓兽2件、文臣俑24件、凤冠俑12件、侍女俑26件、簸箕俑2件、陶马、牛、狗、猪、鸡、鸭俑16件,陶屋、磨、杵、灶、井随葬品6件。
瓷器共计17件,除3个瓷罐置于棺木两端缝隙中外,其余均在棺木内部,包括3个瓷壶、7个瓷罐、4个瓷盒、3个瓷瓶。
共计陶器6件,其中陶罐2件,陶碗2件,小瓶2件。
金银器共计31件,均安放在棺内墓主人附近,包括价值连城的金项链一条、金手镯2个、金戒指2个、金高足杯1个、金发饰1件、衣饰金花1套、金饰3件。银器包括银碗、银高足杯、小杯、长柄勺、小盒、小银炉、银盘、银筷子一双、指甲盖10个、斧形饰物、波斯萨珊银币一枚。还有一些碎银饰,器形已难辨。
铜铁器19件。其中铜器14件,包括铜片1件、铜碗1件、铜镜1件、带孔铜饰1件、小刀1件;铜钅焦桶2件、鎏金小铜铃2件、隋代五铢钱5件。此外还有残缺的铜环、铜饰等未统计。铁器极易生锈,余者有铁剪1件、铁盒1件、长方形铁器1件、铁钅焦桶2件。
出土的玉器有一部分为墓主人随身佩戴,还有一部分散落在墓主人身边,其中包括玉环2个、玉杯1个、玉扣1个、玉刀1把、玉兽饰1个、玉饰4件、玉簪3个、水晶簪3个、白玉小珠6颗、水晶珠1颗、玛瑙珠14颗、琥珀饰1件等。
玻璃器皿共计24件,其中:瓶子2件、蛋形器2件、杯子2件、盒子1件、管形器1件、杵形器1件、长珠1颗、小珠5颗。
骨、木、漆器共16件,其中骨器5件,包括骨匕首1把、骨梳2把、小骨器2件;木、漆器11件,包括木梳1把、木锄1把、木马俑4件、漆盒2个、漆瓶1个、核桃2个。
还有一些易腐烂物品的碎片,例如丝绸碎片,1段丝带,2团丝绸,8块亚麻布碎片,一些草席碎片,2张纸,1卷黄纸,2个贝壳和3个蛤壳。
从以上230件随葬品可以看出,陶俑和陶制陪葬品都属于礼制陪葬品。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骨器、木器、漆器等都是皇帝日常使用的器物,种类齐全。李景勋生前的生活用品几乎都随葬,以防他在阴间生活有不便。这些器物中精品颇多,尤其是一些白瓷,代表了隋代工艺的最高水平。而那些价值连城的金项链、金镯、金杯、银碗、银钉套以及数不胜数的玉饰玉佩,都是李景勋生前所钟爱的物品。甚至连小小的鎏金铜铃、琉璃瓶、杯子等等也被放置于棺材之中作为陪葬品,这也恰恰成为了隋朝皇家奢靡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李景勋墓出土的器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条精致、耀眼、价值连城的金项链,这是一件罕见的绝世珍品。这条金项链出土时,是戴在墓主人脖子上的,极有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日常佩戴的心爱之物。这条金项链的工艺之精湛,世间无出其右,用“巧夺天工”来称赞也不为过。项链由28颗金球形珠组成,每边14颗,每颗球形珠由12个金小环焊接而成,每个小环外面还有一圈小焊珠和5颗大焊珠,每颗上都镶嵌有10颗珍珠,晶莹剔透,光彩夺目。项链的下端是项链最精美的部分。中央是一块大圆形金饰,上面镶嵌着一颗晶莹的鸡血石(),鸡血石周围则环绕着24颗珍珠。这块鸡血石纯净晶莹,虽然埋藏地下已逾千年,但依然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确是极其珍贵。鸡血石的两边还有一块方形金饰,四边向内弯曲,它的四边、环圈、对角线都是珠形的小珠子。外面还有一块圆形金饰,镶嵌着蓝色的珠子,四周边缘也镶嵌着珍珠。最下方是一颗心形金饰,镶嵌着一颗长3.1厘米、极为罕见的青金石。整条项链在纯金的映衬下,格外璀璨夺目,典雅华丽,可以说是一件独一无二、价值连城的艺术杰作。
由于这条项链带有浓郁的波斯艺术风格,有人认为是从中亚或西亚传入的;也有人认为是中国工匠精心制作的。虽然目前还难以确定究竟是谁制作的,但这确实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一个九岁的女孩,生前衣冠楚楚,吃得香喷喷的,死后却被厚葬,只因为她是皇亲国戚,这在封建社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因为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特权是封建社会的基础。
隋代李敬勋墓的发掘,对于考古学意义重大,因为出土了一批稀世珍宝,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批代表短暂隋朝时期的标准器物。例如,双扣碗形青瓷罐、三折髻、瘦面女俑等,都是隋代独有的器物。它们为判断大量无纪年器物的隋墓提供了标准器物,也为判断一批流传下来的隋代器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李敬勋因是皇亲国戚而享有石棺石棺,这本身就为隋唐时期谁有资格享用石质陪葬品提供了研究范例。此外,出土的具有波斯艺术风格的玻璃器皿和金银珠宝,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探究我国玻璃器皿制作的时代和水平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从史学角度看,李景训墓也印证和提出了许多研究课题。虽然史书上明确记载了隋文帝与北周的关系,但李景训墓的发掘,从实物史料上加深了人们对这种关系的认识。隋文帝开国后,封建统治阶级进一步盘剥掠夺了大量财富,贵族、官僚生活极尽奢侈,李景训墓中丰富的随葬品就是这一现实的生动写照。此后,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日益激化,李景训死后六年,其父李敏因涉嫌谋反被杀,三年后,农民起义的战火燃遍大地,短暂的隋朝走到了尽头。李景训墓的发掘,印证了这一发展的必然趋势。考古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最终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历史科学的内涵。李景勋墓的发掘就是这一观点的一个极好例证。引言来自龚良的《中国考古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