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美艳绝伦,天生丽质,精通音乐,能歌善舞,难怪唐玄宗李隆基对她如此宠爱,然而如此绝世美女,结局却并不好。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造反后,杨贵妃跟随唐玄宗逃往四川。路过马嵬驿时,兵衙突然造反,杨贵妃怀恨在心被杀。然而,对于杨贵妃的死,史学界却有不同的看法。
▲杨贵妃深受唐玄宗宠爱。(图片来源:百科词条)
“安禄山之乱”是唐朝衰落的关键,安禄山之所以能够撼动唐朝,和唐玄宗李隆基有很大的关系。李隆基当皇帝的时候,非常看重胡人将领,安禄山也很能讨好他,他知道李隆基很爱杨贵妃,事事都对她言听计从。安禄山抓住了这一点,不断讨好杨贵妃。结果在杨贵妃的奉承下,安禄山得到了李隆基的看重,掌握了大权。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义军攻入长安后,唐玄宗与杨贵妃仓皇逃窜。但禁军认为,杨贵妃是祸国殃民的美人,安史之乱就是由她引起的,不处决她,难以平定军心,鼓舞士气,便继续围攻唐玄宗。唐玄宗听从高力士的建议,为了自保,只好将杨贵妃处死。
▲士兵们都认为,贵妃是个祸国殃民的美人,不惩罚她,难以平息士兵们的怒火。(图/照片取自百科词条)
据《旧新唐书》记载,杨贵妃原葬于义溪路边。唐玄宗从蜀地返回长安后,派使者祭祀,下令改葬。礼部尚书李悝说:“郭忠叛国,为乱国之兆,隆武兵杀之。现在改葬老妃,恐兵起疑心,丧事无法进行。”于是停止了丧事。唐玄宗密令使者将她改葬于自己的地方。初葬时,遗体裹着紫被,改葬时,皮已腐烂,但香囊尚在。太监进献给玄宗,玄宗看了心生怜悯,便命人在别殿中画了贵妃的画像,日夜瞻仰。
日本民间和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马嵬驿绞死的是一名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怜悯杨贵妃美貌,不忍杀害她,便与高力士合谋杀死了侍女。
杨贵妃在陈宣礼亲信的护送下南逃,启航后由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藤原秀荣护送,在日本久屋町久津登陆。当时的日本皇室效仿唐朝,对唐妃的到来自然是热情欢迎,礼遇甚大。
杨贵妃抵达日本后,受到当时日本孝谦皇后的接待,并被安排住在奈良附近的和歌山,并将她许配给藤原正男。日本迁都平安京后,杨贵妃移居京都,并在那里住了三十年。后来,杨贵妃因病在京都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杨贵妃的墓地建在日本山口县的“杨贵妃故里”。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寺。《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宣礼杀死杨国忠父子后,以为“贼犹在”,请求杀掉杨贵妃,以绝后患。唐玄宗无奈,只好告别杨贵妃,“自缢于佛房”。《资治通鉴·唐记》记载,唐玄宗命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寺自缢。
《唐书补》记载高力士将杨贵妃勒死在佛寺梨树下。陈宏《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明知杨贵妃必死无疑,又不忍心看到她死去,便将她带走,“慌乱之下,杖死”。
乐适《杨太真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告别时,杨贵妃“请准拜佛”,高力士遂将杨贵妃吊死在佛寺前一棵梨树下。陈寅恪在《元、白诗考》中指出:“值得注意的,乐适将杨贵妃吊死在梨树下之说,与‘一枝梨花春雨’一语的影响,若如此,颇可笑也。”乐适的说法出自《唐史补》。
有杨贵妃吞金而死的说法,此说仅见于刘禹锡的《马未行》一诗。
刘氏曾有诗云:
“扶风路的绿野上,马嵬路的黄尘上,路边,有一座三四丈高的杨贵妃墓。
他问了村里的孩子,他们都说当年皇帝去蜀地的时候,军队处死了那些阿谀奉承的人,皇帝也抛弃了那个恶妃。
群臣躲在门帘后面,贵妇人拉着皇帝的衣服,低头转动着美目,风和日丽就是天空中的光芒。
贵人饮金尘,顿时顺英傍晚,终生服杏丸,面色果然与从前无异。”
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对这一说法颇感吃惊,在《元白诗鉴政稿》中作了考证。
陈氏怀疑刘诗中“贵人饮金砂”一语出自《李二钟》,这也是他与他人观点不同之处。不过,陈氏也不排除杨贵妃在被吊死前吞金的可能,因此《李二钟》便流传了此说。
至德二年(757年),杜甫在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写了《叹江》一诗,诗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染游魂难归”一诗,暗示杨贵妃不是被吊死在马嵬坡的,因为吊死的话,不会流血。
李益的七言绝句《过马嵬》和七言律诗《过马嵬二首》中都有“请君莫洗荷花血”、“马蹄皆沾太真血”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被起义军杀害的场景。
由此可见,杨贵妃真正的死因并非是自杀,而是被疯狂的乱军杀害在军中。对于这样的死因,不少专家不禁感叹,她的死因确实太过悲惨。
。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