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网4月16日讯(全媒体记者 廖惠文)你知道岳麓山上曾有一个巨大的“清华园”,周围遍布着28片橘园吗?4月14日,清华校友会、清华大学历史博物馆和档案馆工作人员在岳麓山清华径研究会的陪同下,登上长沙岳麓山,考察“清华径”。
抗战初期,清华大学为躲避战乱,曾计划全校南迁长沙。1935年12月,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张子高与时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的地质学家丁文江代表清华大学和湖南省有关部门商议购置土地事宜。1936年,清华大学购置了长沙河西左家垅原湖南省立高等农业学校的土地,随后又在左家垅购置了其他土地和私林,用于兴建校舍。清华学生、原长沙清华中学校长匡必成曾回忆,当时的清华校园“西北以云麓宫旧址为界,南至左家垅街镇,东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隔河相望,西隔小王城坡,周长约5公里,有山有林,有平原,有水田、有池塘,还有零星分布的28个橘园。”1937年,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创办了“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办了一个学期。
4月14日,代表团首先来到中南大学民主楼、和平楼。岳麓山清华径研究会秘书长刘玉德介绍,这两栋楼的前身分别是1936-1937年建成的清华大学特别研究院A、B所。随后,代表团登山瞻仰了清华学子、抗日名将齐学启和教育家、湖南大学创始人之一胡子敬的墓地,并来到清华界碑。清华界碑位于胡子敬墓西南20余米处,石碑高约30厘米,正面清晰镌刻“清华”二字,背面刻有界桩编号“131”。这块界碑于2012年被发现,以实物形式确认了清华大学与岳麓山的历史渊源。代表团来到丁文江墓前瞻仰遗容,并在清华学子、中南大学(原中南矿冶大学)首任校长陈新民雕像前合影。
清华校友会秘书长唐杰透露,清华、北大、南开大学校友将于今年10月底启动“重温西南联大路”活动,届时他们将再度来到长沙,探寻“西南联大起点”——长沙临时大学的历史。
据悉,岳麓山清华小道研究会由湖南清华大学校友会于2023年6月成立,现有会员96人,研究会致力于保护相关文物,深度发掘清华大学这段历史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