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始皇陵上是否存在殿堂等祭祀建筑,考古界一直存在争论。杨鸿勋同志根据殷周时期的墓葬建殿制度和中山国《昭禹图》的研究,推测“秦始皇陵的斗状土丘可能是殿堂中央土台‘雍’的残存,也就是说,地面上可能存在比平山中山王陵规模大得多的殿堂”。①但从事秦陵考古的同志们却持反对态度,认为秦始皇陵上没有建筑。其理由有三:第一,墓葬建殿为殷周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墓葬。秦国自献公、孝公,以及惠文、武、赵、孝文、庄襄五王以来,一直使用陵墓,秦始皇不可能在陵墓上修建殿堂。其次,根据原始记载,秦始皇陵的陵墓高50丈,相当于今天的115米。以当时的建筑技术,在如此高的陵墓上修建祭祀殿堂是不可能的,更何况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建筑遗迹。第三,《史记》和《汉书》都记载了在陵墓上种植植物以仿造山势。
始皇陵的陵墓封土上是否有建筑物,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关系到帝陵的结构,所以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抛出一些想法,还是有益的。
《史记》记载,始皇陵内植草木,形似山峦。这与《吕氏春秋·安史》中记载的当时风俗相符:“天下丘陵,高如山,树木茂密如林。”可见当时的陵墓应该是郁郁葱葱的。不过,除了草木之外,始皇陵上可能还有宫殿、庙宇。
据《汉书·贾山传》记载,贾山在《太极》一书中,讲治乱之道,借用秦国的话来说:骊山“中观天下,上林苍翠”。“成”字有“重”、“层”、“级”之意。例如:
《周礼·秋官·司马迁》云:“诸侯将聚,所筑坛,当三重。”郑玄注:“郑思农言,三重即三层。”
郑玄注《礼记》:觐见:“司礼之职,有坛三级,承,重,三级,自下而上,分三等。”
《尔雅·石丘》云:“丘为顿丘。”郭璞注:“承,重也。”刑冰注:“承,重也,一丘之上,一丘之上,谓之顿丘。”《尔雅·石山》云:“承,又,颖也。”郭璞注:“二山叠置。”刑冰注:“承,重也,形重之山谓之颖。”
《水经注·河水上》云:“昆仑山有三重,名昆仑山。下名皂梵同,又名班松;下名玄浦,又名郎峰;上名增城,又名天庭,是大帝所居之地。”
因此《贾山传》中说的“中间有宫阁,上面有山林”,应理解为:土丘的形状像几层山,中间一层建有宫阁,上面有山林。
《至言》中,贾山高度评价了秦始皇的贪婪、暴虐和奢靡,批评了秦始皇的陵墓,说:“死后葬于骊山,臣囚数十万,历时十年。开三眼泉,采金石,冶铜而内囚,外涂漆,用珠玉,饰翡翠,中部为观景,上部为山林。葬制之奢靡,后人不能以草盖墓,托以坟墓。”中部的“观景”与上部的“山林”相对应。“观景”与“山林”都是名词,所以中部的“观景”不能解释为中部的观赏、游玩场所。从前后文也可确认,“观”是宫殿等建筑物。
贾山生活在西汉初期,他的教育对象是战国魏王大夫贾渠的祖父。《支言》大约写于文帝初年,在废钱法令颁布之前(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距秦始皇去世(公元前210年)只有三十年。贾山笔下的骊山风光,即使没有亲眼看到当日的盛况,也一定目睹了项籍祸乱之后的残景,否则他不敢在写给文帝的《支言》中虚构故事。
秦始皇陵的修建大体上是仿照秦始皇在世时咸阳宫廷的生活,即“有门、有殿、有客舍,犹如都城”(《吕氏春秋·安史篇》)。陵内、外墙象征着咸阳的大小城池。地宫位于南部中部,地宫有宫墙。陵墓西北有寝殿、配殿,还有庙宇、园林、官邸等。陵墓坐西朝东,前有大军和皇帝的马厩,后有车马、仪仗队和园林。这些遗址都是考古勘探和发掘发现的。咸阳及其周边地区有许多宫殿、别墅。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关中宫殿三百间,关外四百余间。”“下令咸阳二百里以内,筑宫楼二百七十间,以廊庑相连,内有帷幄、钟鼓、美人等。”《汉书·贾山传》载:“自咸阳西至雍,有宫殿三百间,钟鼓帷帐,皆备,不用搬动。”这数百间宫楼在秦始皇的宫廷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死后安葬的陵墓中也应有体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初登基,掘筑骊山,……掘三泉,降铜为棺,移宫楼阁,诸官职,以充之。” 《正仪》云:“陵内筑有宫阁、亭台、官位。”《汉书·楚元王传》云:“秦始皇葬于骊山之谷,囚于三泉之下,……石棺为亭台。”李颀云:“墓中亭台。”石谷云:“扩建处,多石堆砌,为棺台,为宫殿。”地宫和石棺内是否有宫殿、亭台,有待发掘证实。但不排除在土丘中层另有宫殿、庙宇的可能,因为宫殿、庙宇并非总是集中于一处。
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秦始皇陵的土丘已不复当初的风貌,经多次考古调查测量,现仅高76米,比原高减少了39米。据记载,土丘周长五华里余③,每边长以今天的尺数计算,约为521.9米④。1906年日本人足立喜六测量其东西长488米,南北宽515米⑤。如今的测量仅见基座底边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⑥,每边已被刮削、凹陷约170米。因此,在目前的土丘上寻找原有的宫殿遗址极为困难,所幸目前的土丘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形制的痕迹。据考察,“现存封土呈斗状,中腰有缓坡状台阶,顶部有平台。”⑦封土有数层,其上修建游览亭并非始于秦始皇陵。据考古发掘资料,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封土(M1)上发现廊式建筑遗迹。墓葬发掘报告称:墓葬封土平面呈方形,高约15米,东西长约92米,南北长约110米,自下而上分三级台阶。第一级台阶内侧发现水迹,第二级台阶上有廊式建筑遗迹。廊后壁抹有一层草泥和一层细泥,并漆成白色。甬道顶部以壁柱、檐柱支撑,壁柱、檐柱的柱孔底部埋有暗基石。水溅处用卵石铺砌。出土了大量的绳纹瓦当、筒瓦、瓦当、山形瓦脊纹饰等。从残存的遗物来看,当时的建筑精美华丽。这座甬道式建筑可能是在陵墓上修建的宫殿,供奉中山王的灵魂。所以在陵墓上修建宫殿并非秦始皇首创。中山王的土丘有三层台阶,是三分土丘形制。三分土丘是最高规格。中山虽小,却处处违背封建礼制。西汉时期的一些土丘也有这种缩阶式的,但已无建筑遗迹,如昭帝平陵西北的李夫人墓、平帝康陵、武帝茂陵等。李夫人墓的土丘在《水经注·渭水》中有记载,称“土丘形似二分,世谓之英陵”。
陵墓上土层数的排列结构,或许也体现了古代丧葬的等级制度,秦始皇陵当然是最高的结构。
注解:
①杨鸿勋,《战国中山王墓葬及碑图研究》,《考古学刊》1980年第1期。
②秦陵,《秦始皇陵封土建筑浅析》,《考古》1983年第10期。
③《汉书·楚元王传》、《史记·秦始皇本纪》及《集解》引自《黄览》。
④王学礼,《略论骊山》,《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3期。
⑤足立喜六,《长安史迹考》。
⑥⑦袁仲懿,《秦始皇陵考古记》,《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
⑧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1期。
(原载于《考古学》1991年第2期)
秦始皇兵马俑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