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荣禄墓被挖始末】
-根据目击者证言
瓜尔嘉荣禄,又号中华、略远,瓜尔嘉族人,满族正白旗人,清朝重臣、政治家。出身于军官家庭,升任工部御外郎,后任内务府尚书、工部尚书,被派到西安当将军。因深得慈禧太后的宠爱,他留在北京,历任步兵统领、总理衙门侍郎、兵部尚书。辛酉政变后,深受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譞的赏识,历任内务府尚书、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67岁去世后,追授太傅,谥号文忠,晋封一等男爵。 其女瓜尔嘉幼兰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母,后被慈禧太后收养。
1966年冬天,刚刚开始的大运动,促成了清末高官荣禄墓的发掘。荣禄墓位于北京东郊的“梆子井”。以前,经过郎家园之后,东郊十分荒凉,那里埋葬着许多王公、公主、大臣的坟墓。发掘荣禄墓时已是冬天,周围的农田光秃秃的。我们一群闻讯赶来的小学生(学校已经停课,瘫痪了)看到墓穴和周围的树木已被砍断,墓穴东南角上方被挖开,露出了里面夯土的幕墙;几个身强力壮的农民正用铁锤和钢凿使劲地捶打着。水泥是将石灰、沙子和黏土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捣实后得到的建筑材料。 在没有水泥的时代,形成了最坚硬的墙体。荣禄的墓穴并不深,墓顶距地面只有半米,但夯土墓壁厚度达一米多,极为坚固。工匠们花了三天时间才钻通。
盗墓三天,成千上万的人涌向陵墓,把周围的农田踩成了一层没过脚踝的黄土。与此同时,方圆几里地,谣言四起。有的说荣禄后人献出了墓图和陪葬品,才得以发掘;有的说荣禄嘴里含着一颗巨大的珍珠;还有的说墓中金银财宝不计其数,最值钱的是荣禄身边放着的一根金杖;总之,这些传言都有道理,也说不清是真是假,听起来让人摸不着头脑。
发掘工作的结果是墓室南壁被凿出一个大洞。为了减轻拥挤好奇的人群的压力,公社特意将墓室开放一天,供人们排队参观。墓室深约两米,长十米,宽四米,里面一排摆放着四口红色大棺材。其中三口稍小,头部有凤凰的标志,一口大棺材前面有一条龙。面朝南,左边第一、三、四口是小棺材,左边第二口是大棺材。据说,这里是荣禄和他的一妻二妾最后的归宿。
两天后,生产队搭了一个席棚,把墓穴盖得严严实实的。席棚的东南面有个小门,人们从小门里抬着一箱箱的二锅头酒进墓穴。有人说二锅头能降低尸体里的毒素,大家都认同这个说法。当时二锅头酒好像七毛钱一瓶,很贵。有了席棚,生产队确实投入很大。后来听说警察也来了。据说警察一手拿着荣禄后人捐献的陪葬品清单,一手拿着手枪指着掘墓人的后背,如果有人敢把陪葬品藏起来,警察当时就可以开枪。当然,我们从头到尾都没听到什么枪声,连穿制服的警察都没看见。接下来就是开棺了。 没人能隐瞒开棺的时间,因为棺材盖一打开,令人作呕的尸臭味立刻散发出来,笼罩了整片场地。那一年干燥寒冷,没有风或风很小,恶臭久久萦绕,从头到尾蹂躏着围观的人群。恶臭之浓,几乎周围所有人都能闻到。人群似乎同时用手捂住鼻子,即使戴着两层口罩,也无法减少那几乎无法忍受的气味。
尽管恶臭四溢,人们却不肯离去。我等了很久,才有机会透过破席上的洞往里看。只见一个看不清脸的男人,袖子高高卷起,用一瓶二锅头洗手。他双手摆出举手说话的姿势,酒从他举起的手指上倒下,再顺着手肘流下。这是典型的穆斯林洗手方式;如果是汉人,他似乎会反其道而行,即先从手肘倒酒,再顺着垂下的双手往下洗。那人瘦弱无力,远非我想象中那肥硕、毛茸茸的胸脯。因为洞口很小,墓壁上的洞口也很小,我什么也看不见,更别说端着枪立正的所谓警察了。我只看了十几秒,就被后面排队的人推到一边。
第二天,尸体终于被打捞上来。荣禄穿着紫色袍子和长裤,袍子上绣着一条金龙,没有戴帽子;他的妻子和两个小妾忘记穿什么了,大概是紫衣配凤凰。这时,有人用竹竿把四具尸体捞起来,浇上汽油点火。经过六十年的埋葬,尸体已经腐烂到皮包骨,看上去没有一点肉了。它们很轻,一个小人拿着竹竿就能跑来跑去,跟在后面的人就会慌乱地躲起来。而且尸体的颜色也不是以前听说的白里透红,而是棕黑色;但它们还是有弹性的,被火烧了好久还是连在一起的,没有脱落,一块一块的,只是恶臭味更浓了,简直让人无法忍受,他们只好逃走了。 临走之前,我想捡几根烧剩的金线,但后来看了看周围那些疯狂的人,又不敢这么做。
下图为荣禄墓出土的翡翠龙带钩。
图片来自@老猪的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