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沟墓地是齐家文化中晚期时期洮河中上游一处大型聚落的公共墓葬区。在该遗址被发现之前,普通百姓对其知之甚少,直到大雨期间当地村民在田间塌陷处偶然发现了被洪水冲刷露出的人骨或陶罐。
2008年,磨沟墓地首次发掘引起学界高度关注,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经过五年不间断的发掘,考古人员共发掘出遗址东西两侧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马家窑、仰韶文化遗址和中部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齐家文化墓葬区,清理墓葬1700余座,获得大量珍贵的考古资料。
如今,磨沟墓地田野考古发掘已十年有余,后期资料收集工作正在进行中。由于其在学术研究上的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临潭县正将其规划建设为大型遗址保护公园。
磨沟墓地俯瞰磨沟墓地磨沟墓地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王旗乡(原陈旗乡)磨沟村西北部,地处甘肃省临潭县与岷县交界的洮河西南岸、磨沟河西岸。遗址位于山地台地上,北临洮河,东临磨沟河,东、南、西三面环山,自然地形呈马蹄形,地势南部高,北部低,海拔约2200米,现为多级台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遗址的文化内涵在2008年之前已被淹没了数千年,普通人对此知之甚少。 直到大雨倾盆时,当地村民在塌陷的田埂处,偶然发现了被洪水冲刷而出的人骨或陶罐。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当地文物部门根据当地人提供的线索,对遗址进行了初步调查,对遗址的文化属性有了大致的了解。为了更有效的保护,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考古发掘之前,这处遗址和其他遗址一样,沉睡在农田之下,一代代的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生活,每年农耕收获季节总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没有人意识到,在他们生活、耕耘的土地下面,是千百年前古人居住、埋葬家人、祭祀祖先的圣地。
为了解决甘肃定西、平凉、庆阳等干旱地区人畜灌溉和饮用水问题,2006年在洮河中游修建了九甸峡水电站。通过对九甸峡水库淹没范围的调查,磨沟遗址属于九甸峡水库淹没范围。2008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对磨沟遗址进行了发掘。 经过2008年至2012年五年不间断的发掘,遗址东西两侧的马家窑、仰韶遗址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中部齐家文化墓葬区面积约10000平方米,清理墓葬1700余座,获得大量珍贵的考古资料。2008年首次发掘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入选“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六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磨沟墓地田野考古发掘已十年有余,目前正在进行后期资料收集工作。磨沟墓地发掘后,由于其在学术研究上的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临潭县正在规划建设大型遗址保护公园。
磨沟遗址是洮河中游地区规模较大、文化内涵丰富、保存较为完好的遗址,在前几次文物普查中被当地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洮河中上游地区的重要遗址之一。
作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名考古工作人员,我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参与过大大小小的考古项目三十多个,包括敦煌悬泉遗址、理县秦公墓、理县元顶山楚丘墓地、墩坪遗址等。但磨沟遗址墓葬发掘中的艰辛与付出,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随着去实地发掘的机会越来越少,我可能就不会再有类似的经历。
磨沟墓地全景磨沟墓地位于遗址中部,墓地北部与当地村民清末民初为防盗而修建的堡垒相重叠,堡垒现已不复存在,后屡遭扰乱,其下的墓葬保存较差。但墓地中部和南部因地势南高北低的优势,保存较好。墓地东部受磨沟村排水冲刷形成的东南-西北向沟壑,将墓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面积约2500平方米,南部面积约8000平方米。 墓地东北部排水沟及被人为破坏和发掘的墓葬面积约1500平方米,墓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2008年8月至2011年12月,对磨沟遗址中部齐家、寺洼文化墓葬区分6期进行发掘。每期田野发掘工作约历时5个月,发掘墓葬1700余座。第一期发掘为2008年7月至11月,根据当时调查勘探的数据,制定了发掘计划,对田野发掘的时间、进度做了具体规划。预计田野发掘时间约3个月。 但随着发掘的深入,发掘面积、墓葬结构的复杂程度、墓葬数量、墓葬的埋葬方式等都大大超出了我们此前根据勘探资料所制定的计划,被动延长了实地发掘时间,打乱了我们在发掘前所制定的计划。在2009年4月至7月的第二阶段发掘中,勘探公司对墓地范围、墓葬分布等进行了重新勘探,我们根据勘探成果制定了相应的后期发掘计划和总体发掘部署。后期对发掘范围和区域有了清晰的认识,有条不紊。有了前两次发掘的经验和详实的勘探资料,后期的发掘就相对轻松了起来。每阶段的实地发掘时间都在5个月左右,发掘墓葬270余座,工作量相当大。 发掘期间,参加发掘的我院师生及工作人员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每年我们都早出晚归,进行田野考古发掘,从夏忙到冬,时间在各种紧张和日夜中度过。每一座墓葬的发掘都留下了我们的汗水和对发掘的思念,有时工作十天,休息半个月才能到城里洗澡置办生活用品,都是一种奢侈。发掘中付出的艰辛、快乐、生活中的趣事,随着发掘的结束,在我们的记忆中也渐渐少了。记忆最深刻的,是我们这几年辛苦发掘所揭示出来的墓地整体布局,密密麻麻、摩肩接踵、一排排、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排列整齐的墓地全景。
磨沟墓地是齐家文化中晚期,洮河中上游一处大型聚落的公共墓葬区。墓地的位置和墓地区域内的墓葬布局都是经过精心规划的,墓地在时间和空间上布局合理,以氏族或家族为单位。可能每个氏族或家族单位划分的墓地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随着聚落的发展,墓地布局逐渐由北向南、由中间向东西扩展。磨沟墓地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墓地整体布局为西北向东南排列,约有29排墓葬,排列较为规则,排与排之间距离稍有不同,排与排之间排列的墓葬数量并不相同。 一排墓葬数量多于百座,一排墓葬数量少,有的排间呈弧形排列或错位,两排间有少量“卡位”现象。墓葬朝向基本为西北方向,有的墓葬稍有偏差,但均不超过大致范围。只有两排间少数“卡位”的墓首墓为异常,其朝向为南北方向。
竖坑墓结构
双层叠葬
多人葬墓地中各墓葬结构各有特点,最简单的竖坑墓为长方形竖坑,四角圆润,壁直,底部平整。成人墓较大较深,儿童竖坑墓则相对较小较浅。有的竖坑墓发现有专门放置随葬品的头龛或足龛。结构看似简单,但葬法却没有结构那么简单。在单人仰卧、四肢伸直的基础上,时时更新的葬法会让人眼前一亮,如两人叠葬、多人并葬、大人与小孩同坑葬等。随葬品多放在头骨或躯干附近,有的放在足端,有的墓葬以埋葬成堆的猪下颚来显示富足。 复合式墓葬结构包括竖坑边室墓或竖坑边洞墓,是磨沟墓地的主要墓葬结构,主要分布在墓地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东西两侧,占70%以上。由竖坑(墓道)和边室(墓室)两部分组成。竖坑边室墓一般竖坑较宽、较深。竖坑墓道多数设头龛,有的设上下两个头龛。有的设边室或足龛,少数兼有头龛和足龛。竖坑墓道下部靠近边室一侧的两端往往有对称的嵌有门板的竖槽,我们称之为“门封槽”。 根据侧室数目,分为单侧室、双侧室、多侧室。
埋藏猪下颌骨
侧室结构
双侧室结构
单室多葬式墓数量最多。墓室陶器发掘位于竖坑墓道的一侧。一般竖坑墓道首端设有头龛,靠近侧室一侧的竖坑墓道两端均有竖封槽。侧室按侧室位置又可分为左、右侧室;双室墓数量相对较少,侧室按侧室位置又可分为同一侧的左、右侧室和上下侧室;多室墓数量最少,主要分布在墓地中心区东部,竖坑左右两侧均有侧室,一侧或两侧为上下侧室。有的侧室分上下两层。 墓葬结构如此复杂,葬法的多样性可想而知。侧室墓大多为多人墓,葬人数从2人到16人不等,有成年人与成年人、成年人与儿童等,墓室大小的差异是由于埋葬人数的不同而造成的。葬法有土葬和火葬两种,有一次葬、二次葬、移葬等不同的葬法,有时同一墓葬中往往同时存在几种葬俗或现象。不同的葬法,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氏族社会中不同人群的社会地位、阶级差异和人们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与表述。
出土陶器
出土石器:磨沟墓地出土陶、石、骨、铜、金、铁等不同材质的随葬品1万余件(套)。陶器占多数,纹饰有细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弦纹、穿刺纹、刻花纹等,有的器物腹部刻有龟、蛇、羊、鹿等动物形象,器形有双耳罐、腹耳罐、广口细颈罐、豆、盖等。石器种类有斧、凿、穿孔磨石、细石、刃器、磨具、磨棒、陶器等生产工具,还有杖头、滑石珠、绿松石碎块等礼器或装饰品; 骨工具种类有骨柄石刀、匕首、铲、锥、针、棍、弩、管、环等生产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青铜工具种类有斧、凿、泡、耳环、半月形项链、管、环、珠等工具和装饰品,工具相对较少,装饰品较多;金工具有个别耳饰;部分铁工具主要是锈蚀严重的铁块。
出土骨制工具
出土青铜器
出土金耳环通过五年来磨沟墓地发掘众多参与者辛勤、细致、认真的田野考古工作,获取了大量的田野考古资料,使我们对齐家文化墓地的布局、墓葬结构、修建、用途、葬法、丧葬礼俗等有了全新的认识,为更深层次研究齐家文化时期的家庭构成、婚姻形式、社会结构、社会发展阶段与过程等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使我们对齐家文化的文化内涵、社会发展阶段、甘青地区复杂的社会过程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金属的起源、技术生产、文化交流等有了更为全面的新认识。
北京大学颜文明教授、吉林大学朱宏教授莅临指导发掘工作
北京科技大学梅建军教授在发掘现场对出土青铜器进行现场检测。2008年磨沟墓地第一阶段的发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后续的发掘不仅受到社会的关注,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各高校的教授、学生也纷纷亲临现场指导发掘工作,采集出土金属器物样本。
(本文作者: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