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 | 水生燕科
编辑 | 水生燕科
前言:
本文以考古学为切入点,以秦人起源、秦始皇早期墓葬的特征以及与其他文明的联系为主线,对当前学术界关于早期秦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探讨。
这种特殊的葬仪与器物体现了先秦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东商、东夷、西周、西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从而展现了三代时期关中地区与中原地区“东西互动”的文化演进过程。
自2009年起,作为亚欧大陆的核心城市,这个全球最重要的城市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
关田经济区的建立,是基于陕甘两地紧密的地缘联系、自然优势和悠久历史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
事实上,前人反复强调的以“关中中心”文化为基础的“秦文化”,就是在“关中—黄河”这个特定区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针对这一问题,从考古学的角度,对“关中天水”地区秦人早期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初步考察。
学术界历来十分重视秦史。
一般而言,“秦”是指陇东“天水”地区,是“秦族”留下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其形成可追溯至商末期,最早可追溯至战国初期,即秦国迁都雍城之前。
其地域范围包括西汉水上游、渭水上游及其主要支流牛头河,此外,秦人入关后,陇山以东的陇、宝鸡一带也有过更早的战国历史。
一、早期秦文明与秦文明的发掘
20世纪30年代,苏秉琪先生曾负责宝鸡窦吉台屈肢墓的初步发掘。
苏轼最早接触秦文化,虽然没有给秦文化命名,但却把秦文化与其他类型的文化区分开来,开创了秦文化的考古研究。
此后学术界开始对秦人的家族与文化渊源进行探究,甘谷毛家坪遗址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被考古学家发现,但直到1981年,甘谷毛家坪遗址和天水董家坪遗址均未再被发掘。
这次考古发现证实了秦文化的存在,对于探索秦人和秦文化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1994年,甘肃省文物局对礼县大堡子山上的两座秦王墓和一处车坑进行了“盗后发掘”,大多数人认为它们是战国早期秦王陵墓,并把陇东地区作为先秦时期研究的重要地区。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国博物馆考古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研究所、西北大学考古文博研究所等6家单位联合启动全国范围内的秦文化调查发掘研究计划。
这个项目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揭开了秦文化的新篇章,为我们研究秦人的“东方论”提供了很多理论依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关秦文化的特点、聚落形式、经济类型等方面的资料。
在此基础上,本项目将于2004年启动,以“西汉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西汉江”及其下游水系的深入调查,发现38处主要遗址,其中包括“六巴图—傅家庄”、“大豹子山半圆山”、“西山—石沟坪山”三大“秦代”地区。
2005年,与国外考古队联合对西山城遗址进行发掘。
2006年至2007年,两支考古队在理县大堡子山地段进行了大规模地质调查和钻探工作。
此次钻探发掘出大贝子山城址55万余平方米,中小型墓葬400余座,此外还发掘了21号建筑基址、7座中小型墓葬、1处祭祀遗址。
在秦公二号墓群西南角,发现一处巨大的“乐器坑”和四个人祭坑。
此次对“西汉漕运”的调查发掘,引发了学术界对“秦朝”时期一些热点问题的讨论。
西汉江上游三座古城的发掘,为寻找史书记载的古城提供了关键资料。
大堡子山“乐器坑”的发现,对于解答秦墓青铜器被盗、墓主人身份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至2008年,项目组转入牛头河流域开展调查,共发现周代文物31处,其中集中在清水县13处。
其中清水里雅遗址面积最大,文物最多,应是该地区周代文化遗存最为集中的一处。
2010—2011年对里雅墓地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19座秦墓和5座苗洼文化墓葬,这些墓葬时代大多为西周中期,与秦墓葬基本吻合,部分墓葬表现出明显的商代特征。
这两座秦墓是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秦墓,它们的发掘结果对于探索秦人与秦文化的起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2年,当该区域有毛家坪文化遗址60多万平方米、墓葬1000余座时,考古队与其他国家合作,对该地区进行了第二次调查发掘。
由于毛家坪遗址主要是周朝时期秦朝的文化遗产,所以从地理位置和遗址的规模应该可以推断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里就是秦武公设立的蓟县县治。
此外,毛家坪遗址是秦人西迁的必经之路,对于研究秦人西迁的时间和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二、先秦文化史的新进展
秦人的起源、早期秦墓葬的特征、早期秦文化与其他文明的联系等是早期秦文化的重要议题。
一、关于秦国的起源
关于秦人的族源,在先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争议。
早在秦文化考古学发展之前,王国维、魏居贤、蒙文通、黄文弼等人就已根据《史记·秦本纪》等相关资料,对秦人的种族起源进行了探讨,讨论的焦点是“秦人源于西方戎人”和“东方夷人”两个问题。
“东夷说”认为,秦人起源于东夷,商末或西周初向西迁徙。
“西戎说”否定了秦人向西迁徙的说法,认为秦人是从当地的西戎人发展而来的。此外,也有人认为秦人源于北方的夏人,还有人把“东夷说”和“西戎说”结合起来,认为秦人是从东方向西方起源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秦文化考古学的发展,秦人的族源问题得到深入探索。
由于在西周、秦文明遗址发现之前,相关考古资料不够丰富,学术界对“西戎说”和“东夷说”进行了不少讨论,虽然没有定论,但却推动了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探索。
余伟超、叶小言等都发表文章支持“西戎说”,认为秦墓中的曲肢葬、洞窟葬是秦人自己的文化特征,而铲形、袖珍陶罐则受到甘青地区遗迹的影响。
但邹衡、韩纬等人发表了“东夷说”的文章,邹衡根据晋、贾两种文字,对秦人由东向西迁徙作了初步探讨;韩纬则指出屈肢葬、洞墓不是秦人传统习俗,秦人的源头应来自东方。
早在20世纪80年代,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就发现了一批具有完整历史的秦代文明遗存。该遗址的生活用具相对于周围的石洼文化、辛店文化而言,规模非常小,但两者之间并无太大联系,其埋葬方式很可能与甘青地区古文明有关。
但由于秦人所用的陶器差别很大,仅根据一些丧葬习俗的联系,还不能断定其源于西域。
2005年以来,两个团队相继在四川理县西山相对高地上发现3座西周晚期至秦代墓葬,在清水里雅发现19座西周中期至秦代墓葬。
它们的共同点是:坐向东西,头朝西,四肢笔直,腰间环绕一条狗,与秦代高级贵族墓葬中发现的青铜礼器的丧葬习俗如出一辙。
由此可以推断,这两座墓葬极有可能是秦人嬴氏家族的遗迹。
余伟超提出,先秦墓葬中存在着浓厚的氏族特征,以商、周时期为代表的氏族群体,共同创造和利用了墓葬中的氏族群体。
那么,当权者所采用的文明,就是这个文明的起源。
毛家坪西周、秦墓葬习俗与里雅、西山两座规模较大的西周、秦墓葬习俗有明显区别,这种区别既与早、晚时代有关,也与氏族、阶级的差异密切相关。
里雅遗址和西山遗址发现的铜墓应为秦王室墓葬,毛家坪遗址发现的铜墓应为一座普通墓葬。
特别是在里雅出土的一座古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墓,出土的一些陶瓷器具有明显的商代特征。
据有关资料显示,秦人的祖先是商王的亲信,守护着商朝的西部边境,说明秦人与商朝存在着文化上的联系,这样秦人起源的“东方说”就可以得到印证。
2. 早期秦墓葬的发掘及特点
秦始皇陵的朝向问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据考证,秦始皇陵大多不是坐西朝东,那么坐西朝东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对此,学术界众说纷纭,前人曾提出“西”指“祖先”的“东夷说”,但此说被否定;还有一种说是日落说,用太阳东升西落来比喻人生的起起落落。
但这一点很难从史料记载中获得直接证据,只能从《汉书·郊祀志》中一些关于墓葬的资料推断。
少数墓葬不朝西,主要是墓主人有不当原因,其它原因则因礼仪不同。
但也不能排除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秦人的民族结构中,有一个特殊的族群。
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是单一的,在迁徙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与其他民族融合,新融入秦族的各民族,也会保留原有的风俗习惯。
关于早期秦墓葬的方位,至今仍有许多猜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向西葬法在秦代各级官府中被广泛采用,体现了秦人对死亡方位的认识。
屈膝葬是秦墓最显著的特征。
对于秦人“屈肢葬”的含义,有学者从心理背景进行分析,有学者认为秦人“屈肢葬”是模仿“鬼神所憎恶”的“窑寝”,是为了防止鬼魂入侵;或说“屈膝面朝西方”是为了让灵魂更快进入轮回的一种方式。
有人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提出“屈葬”是秦国奴隶的一种固定埋葬方式,但这一问题仍然存在很大争议。
事实上,如果要对这种在青铜墓葬中较为常见的“直腿”墓葬类型进行深入研究,必须将此种葬式与早期墓葬文化结合起来。
东周时期高位秦墓大多采用直肢葬,学者们一般认为这些人都是贵族,贵族家族有四种类型:宗室贵族、周室贵族、关东客卿、迁入关中的地方小贵族。
近期,我国秦岭地区一座青铜礼器墓的发掘,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清水、西山礼雅秦墓出土的三座大墓,礼县大堡子山上出土的两座大墓,均为“直肢”墓。
从秦人“东说”角度看,直肢葬是秦王室成员的葬法,并非周人的葬法,更不是秦文化的异质元素。
值得注意的是,西山发现的西周中晚期屈肢墓与甘谷毛家坪发现的屈肢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此基础上才发现了前文提到的嬴钦家族直肢墓。
学术界普遍认为,屈肢葬是戎人的文化因素,从墓葬来看,“异质性”至少在西周中期就已经存在。
所以秦墓葬的一个特点就是肢葬,而且不是秦王室的,在关中地区,因为后来进入中原的大量人口被俘虏,肢葬才逐渐融入秦文化。
在此过程中屈膝葬的内容是否发生变化,还有待深入探讨。
在东周高等级的秦墓中,曾多次发现以人祭作为陪葬品的习俗。近年来,随着秦始皇陵的发掘,秦始皇陵内的陪葬品也逐渐清晰起来。
迄今为止,里雅地区发现的最早以狗为祭祀对象的墓葬,是西周中期的腰坑墓葬。
西山墓地4座铜墓均发现1~3具陪葬,陪葬物分布于二层台基或凹坑内,部分墓葬在腰坑或凹坑内也有陪葬物。
此外,大堡子山两座墓葬中还发现了七具人骨,两座墓葬中发现了一条狗的遗骸,一些小型竖穴土洞的壁上也发现了狗的遗骸。在先秦墓葬中,也有祭人葬畜的习俗。
墓葬形式多为龛、二层台或墓室填筑,随葬品多为曲肢葬,秦王墓仅出土一件直肢葬,表明该类随葬品地位极高,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早期发现的人狗伴生墓有很多共同之处,主要都是竖坑墓和直肢墓。
此外,“腰坑”、“犬祭”、“人”等也是“东夷说”的有力证据。因此,这一时期的“秦墓”也说明了秦人丧葬习俗与商、东夷的联系。丧葬习俗的差异是精神世界中亲属关系的体现。
在对秦墓葬特征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些主要文化要素存在明显差异,如“腰坑”、“人”、“狗”等丧葬习俗在嬴秦家族墓葬中较为常见,而“屈肢”、“无伴葬”等丧葬习俗在土著墓葬中较为常见。
从这个角度看,秦文明的成分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尤其是在早期秦墓葬中。
三、秦朝文明与外来文明的关系
甘肃东部边缘秦人居住地区是连接中原与西部的重要通道,近年来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秦人很早就开始了与其他国家的广泛交流。
秦文明与其他文明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梳理秦人早期发展历程,探寻秦文明的根源。秦人发源于东方,与殷商、东夷等民族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殷商、东夷文明是秦文明的主要发祥地。
但秦文化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秦人西迁、归附周人,深受“强盛的周”的影响,这是我们无法理解的。清水里雅墓出土的陶器,总体上与关中西周文化的陶器相似,只有一些陶鼎、陶簋有明显的殷商风格。
毛家坪遗址出土的西周陶器体型较大,颜色以灰色为主,主要以“鬲”、“盆”、“豆”、“罐”等器型为主,与周文化相似。
赵化成通过对毛家坪遗址出土的陶瓷器进行分析认为,西周时期,秦人的日常用具已具有周式风格,并有一个从原始文明到当今文明的过程,至少在商代晚期就开始出现。
周人和秦人并不是同一个祖先,那么周前的文化是在何时何地融入物质世界的呢?
据刘俊社介绍,周原邑家堡是商朝的一个分支,一定程度上借用和消化了先周文明。
但对于宜家堡的身份,学术界尚存在不同意见,秦人迁徙陇东的时间和地点仍需更多的考古资料支撑。
可以肯定的是,从周代一直到战国时期,从发掘的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陶瓷器可以看出,这些陶瓷对秦人的影响很大。
西汉时期,秦人以锡瓦为核心向西迁徙,在这一带与锡瓦文化接壤。
自20世纪80年代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发现以来,有专家提出该遗址为当地羌戎遗迹。2004年以来,项目组在天水西部、理县、西河等地发现22处锡瓦式文化遗址,其中包括一个占地面积30多万平方米的中心群落。
从本次调查采集的样品来看,该地区的寺洼文化陶器中,有大量的双鞍口罐、铭文圭形罐、无耳高颈罐、双耳罐等,有的与周边西河县兰桥遗址发现的类似,有的与庄浪县徐家年、合水九站等地发现的类似。
初步推测其时代为西周初期至春秋初期,因此,河东地区的苗洼文化与周、秦遗址是同一时期出现的考古遗址。
那么,周文化与秦文化在这一地区是如何共存的?二者的互动又表现在哪些层面?
西汉时期石洼文化的遗存主要分布在礼县以南,周秦时期的遗存则集中分布在礼县以北,仅有少量的石洼文化遗存或小型墓葬混杂其中。
如在大堡子山、昭平、孟章三大周秦遗址中,发现了一座小型苗洼文化墓葬;在西山外围还出土了较多的苗洼文化陶豆、陶罐和马鞍形陶罐。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两个地区的古文化遗存比较同质,很难互相借鉴。如果大豹子山与西山都是秦文明,那么同时期生活在西河流域的史家很可能就是与秦国发生过纠纷的西戎民族。
清水市里雅遗址发现多座苗洼文化古墓葬,为我们深入研究西戎与秦人的渊源提供了新的材料。
五座墓葬均为秦末、苗洼文化和西周晚期墓葬,两座墓葬规模相近,朝向一致,可能为夫妇墓葬。
此外,从墓葬风格及马鞍口罐来看,该墓应为苗洼人墓,但出土陶瓷器大多为秦式。
这表明早期秦人与苗敖人也曾长期共存,甚至相互通婚。
总之,从出土材料可以看出,史前时期的史前文化与秦朝关系最大,史前时期就有犬戎人的活动。
先秦时期,二者的交往主要在物质层面进行,相互交流比较薄弱。
在讨论秦代文明与外来文明的关系时,应注意阐释秦代文明与外来文明之间关系层次不同的原因。在物质方面,早期秦文明与周文明具有较高的同一性,但在丧葬习俗方面,与殷猷、东夷等文明有较大的联系。
早期秦国与西戎之间存在着既矛盾又结盟的关系,二者在物质层面上的互动相对较少,这可能与甘青地区西戎的谱系不清有关。
结论
深入研究秦文化,对于探究秦人血脉、文化渊源,以及深入研究秦文化相关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秦人起源于东方的说法已得到考古学的证实,但对秦文化起源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陇东地区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在北方地区还有待对秦戎关系的进一步探索。
在此基础上,对秦文化的一些因素以及秦人的迁徙路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总之,在历史的世界中,“关中、天水”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早期秦文化,并对后来秦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前,以“淮河、渭河交汇”为依托的“关中天水”经济圈的建立,无疑将为西部地区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
[1]雍吉春.秦文化、先秦文化概念新探[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4):5-10.
[2]苏秉琪. 斗鸡台沟东区墓葬[c]//苏秉琪. 苏秉琪考古论文选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
[3] 赵丛苍,王志有,侯宏伟. 甘肃省礼县西山遗址重要发现[N]. 中国文物报,2008-0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