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墓位于洛阳市郊白马寺镇白马寺山门外,距洛阳城东12公里,为圆形土丘。墓前有两块石碑,较大的一块石碑上刻有“唐忠臣狄良公之墓”八个大字。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重修。
考古学家认为,此墓为唐武周时期封为“梁公”的白马寺方丈薛怀义之墓。薛怀义卒于城中,“遗体以轿送白马寺”。史料记载明确,薛怀义葬于白马寺;而狄仁杰葬于白马寺,史料中却无记载。
狄仁杰,生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卒于武则天九始元年(公元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武则天元年(700年),狄仁杰病逝,朝野悲痛,武则天哭说“朝堂空虚”。被封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中宗继位时,追授司空。唐睿宗又封他为梁公。同时,由于薛怀义生前也被封为梁公,有人怀疑这座墓可能是薛怀义的。
两碑位于寨泉村北约1.5公里、汉魏洛阳古城金庸城北的矿山南侧。此处山势向南缓缓倾斜,在碑处突然变平,当地人称其为双碑凹。两碑东西横列,相距约5米;均雕六条夔龙缠绕在碑顶,技艺精湛,气势磅礴;板斗形基座深埋在土中。东侧碑体侵蚀较为严重,篆书题目及正文均已模糊不清。西侧碑体高3.65米,宽1.15米,从碑顶到基座厚0.35米;基座高70米,宽1.5米,厚1米。 孙星彦、星润《世访碑记》卷四有记载,但因石块风化,字迹难辨,“年、月、材、文均不录”。
小墓分三柱,内刻有明天顺三年(1459年)河南巡抚周鼎、俞廷锡所作悼亡诗序若干首。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宰相,死后封为梁公。此墓现已扩建修缮,改建成狄公庙。
狄仁杰墓位于洛阳城东12公里的白马寺附近。墓碑上刻有“狄良墓”四个字。土墓背面有一块看上去新的墓碑,上面刻有“狄仁杰之墓”。墓两侧有亭子,东南亭子里的石碑上刻有“有唐忠臣狄良墓”八个大字。西南亭子里的石碑是诗碑和记事碑,上面的字迹依稀可见。墓两侧有亭子,四周有各种形状的小狮子。南北两边有墓碑,分别是“唐代名相狄仁杰之墓”和“唐代名相狄良之墓”,都是古人原作,经今人复刻而成。 墓室东南、西南两侧建有亭阁,东南石碑上刻有“此有唐忠臣狄良墓”,西南石碑上刻有“唐宰相狄良墓诗序”,落款已看不清,只能确认均为上古原物。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狄仁杰出身于封建官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日著万言,不辍不辍”。后来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最初在汴州做判官,深受当时的工部尚书阎立本赏识,称他为“河南明珠,东南瑰宝”。
他为人正直廉洁,秉公执法,恪尽职守。升任大理相公后,一年间裁定了大量积案,涉案人员达一万七千余人,无一冤假错案。他的声誉大增,成为社会公认的判案除恶的神级法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他敢于直言,依法说理:“陛下因昭陵一棵柏树害死了一位将军,千百年后,陛下又是谁呢?臣不敢遵从皇帝的命令杀了善才,给陛下蒙冤。”这让言出必行的唐高宗改变了初衷,赦免了武威军将军全善才的死刑。
他弹劾一切官员和宠臣。在任御史期间,他弹劾农务大臣魏弘基带领皇帝追求奢侈,导致魏弘基被革职;揭发左侍郎王本礼利用自己宠爱,导致王本礼最终有罪。武则天称帝后,狄仁杰有两度出任宰相的大幸,也有被囚禁的大不幸。但政治上的起伏没有放弃他的爱国之心;官场上的沉浮改变不了他为民之心。无论担任什么职务,身在何处,他心里想的都是国是民,走到哪里都能克己奉公,恪尽职守,造福百姓。
狄仁杰在政坛的跌宕起伏,不仅考验了他非凡的才华和对国家的忠诚,也逐渐赢得了武则天的信任和重用。武则天赐他紫袍龟带,并在紫袍上亲手书写了“施政、守廉勤、显位、励臣”十二个金色大字。第二次出任宰相后,“其他大臣无一能及”,人们常常称他为无名国翁。一向独断专行、“喜在朝中辩论”的武则天“总是弯腰从之”。狄仁杰上朝时,武则天“常常阻止他鞠躬”,并说“每见您鞠躬,我心痛”。 狄仁杰作为忠臣,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劝说武则天顺应民意,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并努力将国家推上通往“开元盛世”的金光大道,成为重建大唐的功臣,留下了“若非狄仁杰,大唐无后”的千古佳话。同时,他以自己过人的智慧和敏锐的眼光为国家举荐人才,先后举荐了张柬之等数十位忠臣廉明、明达能干的官员。这些人被委以重任后,朝中涌现出清正廉洁的风气。
公元700年,狄仁杰因劳累过度而病逝。“则天为其哀悼,停朝三日,封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晖。”后来,唐中宗追封他为工部尚书,唐睿宗追封他为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