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4日电 1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组一行12人,赴河南省安阳市,对备受社会关注的西高穴“曹魏墓”、又名“曹操墓”进行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伟带队,两位业务副所长白云祥、陈星灿参加考察。今天,他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上介绍了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方法以及在西高穴墓研究中的应用和成果。王伟指出,通过考察,从考古学角度可以确认其为“曹操墓”。
虽然已经是2010年的开年,但今天论坛的主题依然是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公益考古。河南安阳西高穴,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曹操墓,自去年12月27日公布消息以来,至今还不到20天,但其引发的社会反响和热议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王伟说,我们以前经常开新闻发布会,每年都会发布十大发现,但是这次很不一样。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墓葬的主人是三国时期非常厉害的人物,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曹操。围绕着这样一个墓葬的发现,有各种各样的意见,有学术界的,有社会相关人士的,也有网络上的公众的。总体来说,我们觉得这是一件好事,社会公众这么关心我们的历史文物和考古发现,作为考古工作者,我们感到非常幸运和荣幸。
针对近期关于曹操墓确凿的质疑声,王伟认为,虽然有一些争论,也有一些见解,但由于缺乏一些考古学的基础知识,从专业角度来讲,有些观点或者看法应该说不够准确,甚至有些是所谓的外行话。但我们也认为,为什么人们会说这些外行话,是因为公众不知道我们考古学家对考古学这样一个学科是如何进行研究的,或者说我们是如何工作的,我们的结论或者认识是如何提出的,我们的过程是怎样的。“到目前为止,考古知识的普及,只是把考古结果尽可能用普通人能听懂的语言讲解出来,但如何达到这个认识,遵循了什么样的程序和流程,这个从来没有向公众介绍过。我觉得,这是因为我们考古学家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社会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他说。
当天论坛聚集了众多一线考古专家,阵容强大。王伟介绍,参会人员包括从事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西高穴墓发掘的潘伟斌,以及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站长、长期从事汉魏洛阳故城发掘的钱国祥。钱国祥十余年来,负责东汉至魏晋时期魏都、曹魏、北魏都城洛阳的发掘。此外,还有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朱彦时,他多年担任曹魏邺城考古发掘队队长,曹魏都城邺城紧邻西高穴墓,他是一位留日博士。 还有考古研究所的赵超,他是研究古代碑刻特别是石刻的专家,他也是国内研究这方面的第一人。考古研究所的刘振东研究员,在长安城做考古发掘,是汉长安城考古队的队长。张学廉也是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从事科学断代、探测断代和古人骨食研究,比如古人吃什么,主食、蛋白质摄入量,吃什么样的食物。张俊研究员是从事古人骨的研究,也就是所谓的实物文献,研究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这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三座墓主人的性别、年龄等问题。此外,从事化学成分分析的学者和一些研究金属工艺、金属成分的专家也参加了这次论坛。
王伟指出,除潘伟斌先生外,其余汉魏考古专家均未在公开场合露面,一是他们都是一线学者,二是他们都是考古所全职研究员,三是他们都是首次在公开场合露面。
论坛上,潘伟斌从九个方面介绍了西高穴墓的考古发现,朱彦石简单介绍了曹操居住地或王都邺城的主要考古发现,让大家了解墓主人的生活背景。钱国祥介绍了汉魏、东汉、汉魏时期洛阳城的主要考古发现。刘振东介绍了汉代高穴墓形态的变化,东汉末年高穴墓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后来又变成了西高穴墓。之后如何研究古墓的年代,墓主人的人骨能告诉我们什么,如何研究年代,接下来碑刻方面的专家将介绍对中国古代石刻,特别是西高穴墓碑刻的洞见。 另外,张俊老师会介绍构成的基本方法,让大家知道性别,年龄,我们如何判断,并结合对这座墓葬的看法来判断墓主人的规模,级别和身份。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并谈谈对西高穴墓的认识,最后会有一个小总结。
王伟特别表示,这次会议不是新闻发布会,也不是所谓的最终裁定,“最终怎么裁定,由谁裁定?最终会得到我们一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