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已经进行了五年,但公众对南昌海昏侯墓的记忆大多只有五个月。正是这五个月,让这座西汉墓葬从2015年底至今一直成为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
2015年11月4日下午,江西省有关部门召开新闻通气会,正式宣布重大考古发现,并向社会公众和媒体公布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中期成果。
此后,随着海昏侯墓主棺室的发掘和大量文物的出土,海昏侯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迄今发掘的最完整的西汉侯爵墓葬”、“出土全套乐器”、“十余吨铜钱”、“铜火锅”、“最早的孔子像”、“大金饼”等字眼频繁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引起人们的关注。
事实上,考古事件曝光后不到半年时间,就以各种形式迅速传播开来。迄今已有至少两本相关书籍出版,中央电视台《发现》栏目也播出了相关纪录片。参观过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展的观众表示,关注这次考古发掘就像“追电视剧”。
此外,海昏侯墓的发现也让公众关注到墓主人刘贺的传奇经历,他登基仅27天便被废黜的故事也被媒体报道所熟知。
今年3月2日,“五色夺目——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启动。展览展示了本次考古发掘出土的众多文物。19日起,该展览仅接受散客预约参观,每天开放5000个预约名额,不再接受团体预约。
连日来,展览每日5000个预约名额已被全部订满。昨日,记者来到“海昏侯国家考古成果展”,问及为何前来参观,不止一位参观者告诉记者,自己从2015年底就开始关注媒体对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的报道。
第二次来到首都博物馆的金先生把这次考古发掘称为“近年来最激动人心的一次考古发掘”,并表示正是这份“悠久的历史”最吸引他。至于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这个展览,同样前来看展的周先生说,主要有三点:文物价值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增加、参观展览的便利性。
记者在首都博物馆网站看到,截至23日上午8点,本周展览的预订门票已全部被预订一空,下周29日的预订席位仅剩1769个,30日的预订席位仅剩4362个。
在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高孟和看来,海昏侯墓展览的火爆可以称之为“海昏侯墓现象”。他曾表示,海昏侯墓是专业考古的重大发现,是考古转化为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此外,它还是一种社会现象。通过大众媒体、自媒体等多种传播方式,考古发现走出了“象牙塔”,让高雅文化更加“接地气”。
中新社记者 翟璐 拍摄" src="/2016/0323/.jpg" title="北京3月2日,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出土441套文物在首都博物馆亮相。该墓挖掘历时5年,墓主人身份一直是人们猜测的焦点。在展览现场的新闻发布会上,考古人员证实,墓主人确实是汉朝第一代海昏侯、废帝刘贺。图为展出的金饼。 中新社记者 翟璐 摄" />北京3月2日,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出土文物441套在首都博物馆亮相。该墓发掘历时5年,墓主人身份一直是人们猜测的焦点。在展览现场的新闻发布会上,考古人员证实墓主人确实是汉朝第一代海昏侯、废帝刘贺。图为展出的金饼。中新社记者 翟璐 摄"
两代人:公众属于公众,专业人士属于专业人士
媒体的持续报道,让原本比较小众的考古发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业内人士对此既高兴又担忧。
昨日,记者在首都博物馆遇见了几位前来观展的历史学博士生。有人认为,海昏侯墓考古展受到如此追捧“颇为欣慰”,毕竟“关注历史、愿意来看展的人越来越多”。但她也认为,内行看的是门道,外行看的是热闹,历史、考古从业者与公众肯定是不同的,“只看自己的东西就好,互相之间不会影响”。
江西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彭明翰曾指出,考古过去是一个离公众较远的专业活动,都是由业内人士做完工作、做完研究后才向公众开放。“我们这次的尝试,是希望在考古过程中,把考古放到一个更大的文化事业中去,让社会各界都来关注考古、参与考古。我们整个考古过程,都是对公众、媒体开放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伟也坦言,考古的最高理想是全民参与。他指出,考古有研究、保护、利用等不同层次,“在保护和利用的层面上,公众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
公众的留公众,专业的留专业的,这是不少考古学家向媒体展示这次发掘的进程和结果的初衷。
杨军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工作的本质是科学研究。“现在好像已经成为娱乐话题,但考古不能变成娱乐。我们之所以在媒体上频繁曝光各种与考古相关的活动,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考古工作者在做什么,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尽快分享给大家。当代考古学能够走出学者的象牙塔,走向‘公众考古’的范畴,这也是当今考古学的另一项使命。”
截至目前,海昏侯墓已出土文物超过一万件,还有大量文物没有被发掘。在已发掘的文物中,还有大量的文物需要保护、修复和解读。杨军不止一次对媒体表示,整理这些文物至少需要两代人的时间。这也意味着,目前海昏侯墓考古队员们,可能要陪伴海昏侯一辈子了。
据媒体报道,此次发掘后,还将有一段较长时间的文物保护和系统研究,最终的考古报告至少还需要十年才能出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