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 杨倩 通讯员 曹艳芳
又是一年清明节。
莺飞草长,思念成哀。
生与死的问题不是任何人都能解决的。
孔子曰:“不知生,焉知死?” 如果你懂得了生命的价值,你就会更好地理解死亡。
有些人,在生命走到尽头之前,会选择一种方式,让濒临死亡和求生的重病患者重获新生。 他们用自己最后的光辉照亮另一个生命的黑暗。 他们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却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生命的价值。
我们从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获悉,截至3月底,全国已有超过670万人完成人体器官捐献自愿登记,捐献人数已超过5万例。
每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场生命的接力赛。
在这个舞台上,有一群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坦然地面对死亡,又如何积极获得生命的。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超过 75% 的捐赠者登记年龄在 35 岁以下
为生命接力保存“火花”
《天才》译者金晓宇追随父亲金兴勇的脚步,在《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单纯地想:“人走了之后,做点有意义的事。”
十几年拾荒、救助学生的“无花果爷爷”王昆森去世后,决定将遗体捐献给自己工作多年的浙江大学医学院,成为“将军遗体”。以这种最特别的方式向学生们“老师”和“回到讲堂”。 。 他说:“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我最后的荣耀。”
不捐献,不移植。 即将于5月1日正式实施的《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条例》,与2007年颁布的《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条例》相比,增加了“捐献”二字。这一变化体现了“捐献”对人类器官移植的重要性。 “移植”,无疑是实现“生命接力”的“火花”。
“公众对器官捐献的认识和接受度逐年提高。”浙江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
2010年,浙江省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第一年捐献260余人,第二年捐献500余人……2018年近8000人,2019年3.4万人……社会宣传和普及的推动,公众观念的转变和“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公众号注册的推广,捐献者注册人数爆发式增长,最多一年出现近8万名注册者,而每年的捐款人数也从2人增加到300多人。
位于杭州钱江公墓的浙江省红十字会“生命致敬花园”纪念碑上,刻着全省5126名慈善捐助者的名字。 与此同时,在他们的感召下,全省34万余名爱心人士主动登记成为自愿捐助者。 其中,超过75%的捐献登记者年龄在35岁以下,这意味着年轻人已成为捐献登记的主力军。
刚刚大学毕业的刘星(化名)在网上登记了人体器官捐献。 这个决定并不是一时兴起,“我看了很多有关生、老、病、死的纪录片,器官捐献可以减少危重病人的等待时间,延长他们的生命,是一件好事” “在生命的尽头为社会做出最后的贡献”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抛弃旧思想的禁锢,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个人过着两个人的精彩生活
移植受者也成为自愿捐赠者登记者
传者承其志,承者受其礼。
器官和遗体捐献者为世人留下了“生命的礼物”,为器官衰竭患者带来了新的力量,为眼病患者带来了光明的希望,也为医学带来了新的进步。
“一个人过着两个人的精彩生活”正在一一书写。
唐建辉是一位资深运动爱好者,也是一名肝移植患者。
由于长期工作压力,正值壮年的唐建辉在体检时被诊断出肝癌。 幸运的是,他收到了生命的礼物,成功完成了肝脏移植手术,重获了生命。 散步、游泳、慢跑……心肺功能随着逐渐锻炼逐渐恢复。 如今,他已经完成了参加5场杭州马拉松、2场半程马拉松的壮举。 “器官移植让我重获新生,这一次更令人兴奋。”
山东女孩阿丝(化名)完成肺移植手术不到三个月,迫不及待地骑上自行车,在这座城市里漫步。 2022年5月,她被诊断出患有罕见病,导致她的肺功能严重受损,呼吸困难,无法外出。 幸运的是,今年,阿西完成了肺移植手术。 “当我能正常呼吸的那一刻,我的身体里住了另一个人,感觉太棒了。” 一些害羞的女孩常常“想象”捐献者的外貌和性格,“他棱角分明,脸庞……老板笑容温和,很善良,生活健康,生活幸福”。家庭。”
带着积极的“幻想”,阿西也在努力打开重生之门。 她计划下半年回到大学校园继续学习,然后用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去感受山水安然。
多年来,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一直与捐献者家属保持联系,希望给他们带来帮助和安慰,比如组织实施关爱捐献者家庭子女、关爱捐献者家属等公益项目。照顾失去独生子的捐赠者的父母。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提供帮助的人都是捐献者和移植受者的家属,他们更能理解陷入绝境的感觉。让爱蔓延,让爱循环,生生不息。” 拯救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相关人员表示。